锐角的三角比   正切和余切    一、           教学目标:1、理解锐角的正切、余切概念,能正确使用锐角的正切、余切的符号语言。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题目的变式,培养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通试能力;通过探索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通过学习形式的变换,孕育学生的品质。4、培养学生间良好的互动协作精神和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二、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得愉快、扎实、灵活,学会学习,发展能力。三、           重、难点及教学策略:重点:锐角的正切、余切概念,探究能力的培养难点:理解一个锐角确定的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比是一个确定的值。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四、           教学准备:U盘,电脑,一副三角板,一块三角形模型,网格纸五、           教学环节的流程简图: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研究 ――→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及布置作业六、           教学过程:一)           创设问题情境:1、引领练习:①   在Rt△ABC中,∠C=90°,当∠A=45°时,随着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②   在Rt△ABC中,∠C=90°,当∠A=30°时,随着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2、提出问题:在Rt△ABC中,∠C=90°,一般情况下,当∠A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二)           问题的研究:1、几何画板动画演示:2、运用定理证明:得出结论:在Rt△ABC中,∠C=90°,一般情况下,当∠A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不变。三)           讲授新课:课题:29.1 正切和余切1、基本概念:①   在Rt△ABC中,∠C=90°, 正切:tgA==(tangent)(tanA)           (tg∠BAC          
          
          
         
        
        
        
        
         标签: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数学教案_正切和余切_教学教案发布于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