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海燕》两篇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六册课本在全套初中教材“总一分一合”的编写系统中属于“合的部分”。第六册教材主要是按不同文类分别组成单元。《海燕》两篇所在的第二单元是按“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来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上一个单元“同类题材的不同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同一题目的文章,也可以有不同写法。《海燕两篇的教学,对初三学生开阔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郑振铎的《海燕》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在旅欧途中的海轮上见到了小燕子,勾起了他的缕缕乡思,借托小燕子来抒发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海天情景来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托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的叫喊的形象来热情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二、说目标 《海燕》两篇的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对初中学生的要求,结合《海燕》两篇的写作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为: 认知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掌握象征、对比的写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理清两文的结构,概括段意,读懂两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领会两文不同的写作方法以及语言特色。情感目标:要求学生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思念故乡以及高度赞扬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思想感情。思维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同一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构思,用不同的写法表现不同的中心思想,写出不同的文章。 《海燕》两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两文的不同取材,进行不同的构思,确立不同的中心,采用不同的写法等方面作比较阅读上。两篇《海燕》的教学难点分别为郑振铎《海燕》一文的联想和高尔基《海燕》一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说教法 教材《海燕》两篇的编写目的是比较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了解同一题目的文章也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因此,在教学中宜把两篇《海燕》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阅读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据此,两篇《海燕》的教学方法宜采用以下两点: 第一,朗读教学。理由一,两篇《海燕》都是散文语言,文笔优美、细腻,意味深长,适于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抒发的激情和对生活的感受,感悟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理由二,《浙江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课文中规定的精彩篇段,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理由三,先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转入比较阅读,这样安排既符合学生“学”的规律,又为下一课时展开课堂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两篇文章的不同写法为突破口,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共同受益,激发起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安排教学是符合“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 四、说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计划四课时。第一课时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掌握字词。第二课时分小组课堂交流,比较两篇《海燕》在结构、构思以及中心表达上的不同写法。第三课时引导学生课内比较两文中海燕的形象及其活动的环境。第四课时比较两篇《海燕》不同的语言风格,展示全文板书,加以总结。具体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同类题材的不同写法。《今》和《匆匆》都是劝人惜时的名篇。李大钊的《今》是一篇议论文,写法上采用以理服人,旨在说服读者去珍惜时间。朱自清的《匆匆》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运用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以情感人,让读者去感受到要珍惜时间。两篇文章题目不同、写法不同,而主题却是相同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这一导人语的特点是从回顾上一单元所学的课文着手,再引出新课,衔接过渡非常自然。学生对前后两个单元有个整体的认识,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又十分明确。 (二)介绍课文,朗读把握内容。介绍两位作者和两篇《海燕的写作背景,以及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读听课文,第一遍要求对照注解默读,划出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二遍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放录音,配画面,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听读,自行纠正字音,培养语感。第三遍齐读,进一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比较,突破重难点。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四人小组交流两篇《海燕在结构、构思以及中心表达上有何不同?高尔基《海燕》一文中,海燕和其他海鸟各象征什么?暴风雨象征什么?波浪、大海象征什么?狂风、乌云、雷声、闪电又象征了什么?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教师作简要评说,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教师在小结时对“象征”这一教学难点要进行突破。教师可以再用一些象征物来举例说明,让学生懂得用作象征的具体事物,必须与它象征的某种社会意义有着共同的特点。 2.进一步比较两篇《海燕》在描写海燕的形象和描写海燕活动的环境时有何不同?环境、形象以及主题三者有何关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然后叫学生逐一回答,尽可能让多数同学有机会发言,教师及时点评、归纳、小结。让学生理解形象、环境、主题三者的关系。重点指出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而背景往往是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的。因此,不同的背景,描写环境也显然不同。例如,两篇《海燕》所写的环境都是在大海上,但作者的笔下,环境截然不同。郑振铎笔下海燕的活动环境是天空皎洁,海水蔚蓝,海波平稳,显得温秀、可喜。而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活动的环境却是乌云直压海面,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同样的,由于环境的不同,描写形象、反映主题也必然不同。通过讲清三者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同一题目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四)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特点。课内组织熟读郑振铎的《海燕》,背诵高尔基的《海燕》。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领会郑振铎《海燕》细腻、抒情,高尔基《海燕》激昂、奔放的不同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五)利用板书,加以总结。课后,要求学生完成课文练习四的课外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 附:板书设计 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

郑振铎《海燕》高尔基《海燕》
文体抒情散文散文诗
结构从写春燕过渡到写海燕,最 后把海燕、春燕联系起来, 两者之间构成因果结构。暴风雨从孕育到临近,再 到就要来了。三幅画面构 成层递结构。
环境天空皎洁,海水蔚蓝,海波 平稳.显得温秀、可喜。乌云直压海面,狂风吼叫, 雷声轰响。
形象隽逸的、从容的憩着、浮着高傲地飞翔,大笑、号叫, 迎接暴风雨到来。
构思联想象征
中心对祖国故土的思念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语言细腻、抒情(优美、舒缓)激昂、奔放(壮美、高亢)

这一板书的设计同课型保持一致,重点突出比较阅读。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具有直观性,这一板书突出教学重点,能使学生对两篇《海燕》的不同写法一目了然,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海燕>两篇》说课稿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