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

《云南的歌会》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其单元目标为引学生关注各地民俗。并通过这些民俗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藏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支南风土人情的激赏,三个场面在内容与写法上各不相同,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作为单元首篇,它对单元目标的完成有奠基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引导学生品味其文字品格以开启学生个性言说的欲望,以作者细腻的审美之心引领学生关注民俗,热爱民俗文化。从王荣生博士对教材选文作的四个分类来看,《云南的歌会》属于名家名篇,是四类中的“定篇”,但也同时具有“样本”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情我从以下两点来进行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领域与兴趣。

布置《云南的歌会》的预习作业时,我询问了以下几个问题对八年级的学生对民俗文化关注度了一些调查:

1、 你所知道的云南民俗有哪些?

2、 云南有哪些耳熟能详的民歌?

3、试简单描述你对云南的印象。

通过这项调查,我发现我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对民俗所知甚少,对民歌也兴趣乏乏,更不用说这其中所蕴藏着的文化了。教材在内容题材上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似乎距离遥远,但如果拓展视野视角分析学生的认知世界,不难发现二者存在几个接壤之处。

1、十四、五岁正是如诗如歌的年龄,他们对歌有天然的喜爱,特别是时尚现代的流行音乐,而许多流行歌手在歌曲中加入民乐、民歌的元素,或是用现代的元素来改编民歌,他们关注演唱会及海选类节目,而这些节目中少不了PK的环节,这其实也是赛歌。不妨从这一共通点设计课文导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2、十四、五岁的孩子大多喜爱小动物,沈从文把戴胜鸟、云雀写得那样可爱活泼,怎能不令孩子们心生爱意?而那在山路上放声歌唱的赶马女孩正与他们同龄,同龄人有着类似的情趣,他们怎会不想也在那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应和的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歌唱?因此文章中的这一段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妨由此段入手品析文章的清词丽句。

(二)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

从日常习作可以发现八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清晰地分辨几种表达方式,只能孤立地运用它们,习作显得较生硬,如何将几种表达自然交融还需模仿经典不断练习。《云南的歌会》正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名家典范之作,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这一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模仿的机会,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设计指导思想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去感受体验,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法能激发直接兴趣,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会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我想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强烈的人文性更需要教师创设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云南的歌会》是经典美文,我认为应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美中体验美。

云南是个风光秀美的省份,华贵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民俗、广为传唱的民歌与经典影视《五朵金花》都为它增色不少,由于本校的多媒体设备较齐备,大部分学生家中也有电脑。我认为师生可以共同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与影视资料,创设情境,营造更为浓郁的文化氛围,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本体论上,我认同李海林博士的言语教学论。言语教学论认为语文课程的价值意义是言语智慧教育,也就是人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活动实现人的现实的生成。简而言之,这个理论强调说写的重要性,说写是读的目的,读是对他人言语的内化,是说写的准备积累过程。因此,设计教学时我采取“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个性化语言。

2、了解有关作家沈从文的相关资料。

(二)过程与方法

1、品析语言特色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绘形、绘声、绘色相结合的丰富多样的场面描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美读赏析,体会作者对云南的歌会的赞赏之情。

2、通过收集民歌民俗资料,感受我国民间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单元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品析沈从文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这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场面描写。

六、教学过程设计

《云南的歌会》是讲读篇目,根据已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的教学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以写带读”的任务,从写作角度切入课文。让学生描写最感兴趣的演唱会,尝试以学生的兴趣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学习文章的场面描写。

(一)学习准备:

1、明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歌声荡漾,老师知道你们当中有不少粉丝、玉米、盒饭等歌迷,把你们最喜爱的明星的演唱会或PK赛做一个300字左右的描写,看看谁写得最精彩,最能从文字上给他们以支持,好吗?

2、动笔前请先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借鉴。

(1)请小组内传阅习作,推出最有特点的习作(至少1篇)。

(2)请习作作者将习作用投影仪投放至大屏幕,并解说习作的特色。

(3)学生点评展示习作,教师点拨指导评判的标准,明确场面描写的关键——氛围,引导学生正确点评、鉴赏,并思考如何才能营造理想的氛围。

(4)如何营造好氛围,写好场面呢?让我们到名家名篇中去探探宝吧!

2、写法品鉴,初析课文。

(1)《云南的歌会》中描写了三个歌会场景。三个歌会场景的地点与歌唱方式均不相同,阅读中先试给这三段拟小标题,尽量使用整齐的句式。

应肯定学生的拟题,教师可选择其一板书。

例如: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这三个场面的氛围如何?请快速阅读课文,用一两个词概括。你从文中哪儿感受了这些气氛?

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加以评点明确。

①山野对歌既有紧张热烈的一面也有轻松惬意的一面。

“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写出了歌会参与的人多,他们不仅是听众,更是歌者,这使“山野对歌”的场面远大与一般的歌会。

“互不见面”令人觉得树丛中处处隐藏着歌唱的高手,赛歌随时会遇到更高的挑战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之后分列了许多许多方式,以对歌的难度来烘托紧张的场面。

“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逼得对手哑口无言”则从歌手的表现来营造紧张热烈的气氛。

对云南女子的描写缓和了比赛的激烈,虽然比赛有输赢,但他们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对歌是智慧的展示,输者赢者都在对歌中享受智慧机智带来的乐趣。

总结:激烈的场面描写更应注意张弛有度。一味地强调反而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②山路漫歌营造了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

从“老马”到“报春花”到“山鸟们”到赶马女孩“没经过训练”的嗓子无一不是自由的快乐的。

总结:环境描写在场面描写中至关重要。环境描写要选择最有特色的点加以点染。几个点的叠加能很好地烘托气氛,古诗词中常用这样的手法,例如:枯藤老树昏鸦。

③村寨传歌热闹非凡,其乐融融。对与会的人数之多、合唱的效果之妙及歌会延续的时间之长的描写均很好地写出了“金满斗会”的热闹。而对参加歌会的普通百姓的介绍则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总结:场面描写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这样才能创造逼真写真的效果。

3、布置作业,再次激趣。

(1)沈从文先生写出了云南歌会的不同风味,你们最喜欢其中哪一个歌会场景的描写呢?试找出三段中的美点,明天课上,我们一起来比比哪一段写得最美。

(2)云南是一个风光秀美、民风淳朴的地方,请大家在网上搜寻有关云南民俗民歌的资料,制作简易幻灯片《云南印象》,并配以简洁的解说。

第二课时: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品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文化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云南风情

1、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背景音乐。

2、请小组各选一位同学上来展示并解说昨天制作的《云南印象》PPT,带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去彩云之南旅行一番。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制作精美,愿意与同学们分享?

3、云南,一个让人一听就怦然心动的名字,一去就梦牵魂绕的地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才子竞折腰,唯美浪漫的湘西作家沈从文一篇《云南的歌会》,也是美仑美奂。不知是云南之美流淌出这样的文字,还是沈从文的文字流淌出别样美丽的云南。

4、作家沈从文简介。

(二)比美:品析语言(30f)

1、昨天同学们都回去仔细地寻美了吧!现在我们请上五位同学当裁判,各段的支持者陈述你所发现的感悟到的本段的美点,由裁判评判,如有异议可向裁判质疑。裁判在同学说时作好记录,一个同学发言之后再加以点评。

教师应对文中的精彩词句应有适当的点拨,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不是完全由学生自由阅读。

例如:

山野对歌中对云南妇女的动作与外貌描写是它的美点所在。一个“逼”字使那聪明机智的云南女子跃然纸上,“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这些叠词则尽显女子唱胜后轻松得意的情态。对云南女子外貌、衣着与打秋千的描写则刻画出她们健康开朗的一面。这一段的主角可以说就是这些活泼泼的云南女子。

山路漫歌的美点主要在动静声色相结合的环境描写。粉蓝色报春花,戴胜鸟以及云雀都像是天真活泼的小孩。“点头”“模仿”

“矗起”“瞪”“扑”“掠”“扶摇盘旋”“钻”“下坠”“会合”这些动词的运用都值得学生咂摸。此外,“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也很有意境,写出了歌者悠然自得的心情。

村寨传歌一段中“面善”一词写出了“金满斗会”的中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善。

结语:“给我们自已这双会寻美的眼睛掌声!”

2、通过寻美我们看到在沈从文的眼里笔下,云南是美的。那么现在大家掩卷而思,云南美在哪儿呢?

明确:美在风景,美在人物,美在风俗。

(三)拓展:感受文化

不仅云南的民歌美,各地的民歌都美,它们不仅美,还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诗经》包括《风》、《雅》、《颂》,其中的《风》就是当时全国各地的民歌汇编。它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我们应该关注民歌民俗。

前不久,著名作家白先勇因翻拍昆曲“游园惊梦”接受了王志的采访,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昆曲这样一种民族文化在我们这一辈消失了,我觉得自己就是历史罪人。”我想这也适用于民歌及一切民俗文化。我们应珍惜一切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白先勇先生说“只要去做,就来得及。”那么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四)布置作业。

1、请大家关注家乡的一些民俗文化,并以此为主题,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2、我们从这篇课文中学习了如何进行场面描写,学习了如何使语言生动,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刘三姐》中赛歌的场景,回去后完成300字左右的场面描写,同样的场景,比比看谁写得最好。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紧张、轻松张弛有度

山路漫歌:自由自在 环境描写

村寨传歌:热闹融洽 整体与局部

第二课时: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云南印象:美!

山野对歌:人美

山路漫歌:景美文化美

村寨传歌:情美

八、评价与反思:

本教学设计最大的特色是读写结合,强调读是为了浸润学生的言语生命。

以写作角度导入对课文的赏析,是教学设计中与众不同之处,而学生相似题材的小练笔与文本的对照则加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互动性,这是设计中的亮点之一。

教学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制作小课件,由学生主动地去创设学习情境,不是由教师去创设情境,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第二个亮点。

第三,让学生为喜爱的段落找美点,比比三段文字哪一段描写得最好,这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品析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在感受文化这一环节提到有关作家白先勇的话,赋予课文以时代气息与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这是本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亮点。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云南的歌会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