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⑵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⑶ 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⑷ 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2、过程方法目标:

⑴ 诵读法。

⑵ 联想想象法。

⑶ 研讨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3、情感目标:

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朦胧诗简说。

2、作者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3、学生合作探究: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教师提示“变奏曲”助读资料。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问题。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于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息永远是鲜亮的。

六、布置作业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主题不变奏)

【教学后记】

我认为,对于朦胧诗的理解,更需要抓准意象:夜、星星、夜晚、闪烁的声音、朦胧的白丁香、光明……至于诗意,正因为是“朦胧”,不必过于坐实,明白坚定希望、不懈追求大概也就可以了。另外,意境的美,许多学生难理解。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