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了解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讨论中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在品味中理解“我”对父母及叔叔的情感态度。
4、在思考中认识到“拜金主义”思想对人性的摧残。
【教学建议】
1、这篇小说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可以让学生多体会,并在写作中借鉴。
2、如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排练,在班级演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发光的奴隶!”这是莎士比亚对金钱的评价。金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射出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来切实感受一下金钱的魔力。
二、在阅读中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及人物性格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你认为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是谁?你能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吗?
提名回答:
文中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我”“我”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姐夫、船长
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
概括内容:“我”的父母十多年来一直热切地盼望着于勒叔叔发财归来,然而当我们在游船上偶然遇到贫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时,父母却把他当成是最大的“恐怖”,拒绝认这个亲弟弟。
2、再次阅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要求: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在课文中做批注。然后我们来概括:
我认识了一个 的菲利普,你瞧, ;
我认识了一个 的菲利普夫人,你瞧, ;
我认识了一个 的于勒,你瞧, 。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到对人物进行描写、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提名学生作出回答:
对菲利普的认识:
我认识了一个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认出弟弟时“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我认识了一个势利的菲利普,你瞧,他知道了于勒的身份时,“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我认识了一个虚荣的菲利普,你瞧,生活那样拮据,他们还是愿意去附庸风雅,去旅行,而且,看到贵夫人吃牡蛎时,“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感动了”;
我认识了一个比较宽容的菲利普,你瞧,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的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如果不宽容,是不会让他占用财产的。
……
对菲利普夫人的认识:精明、刻薄、泼辣、有主意、富有心计、为儿女着想……
(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希望悔过、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同上,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教师特别提醒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如文中提到的“两封信”的作用。(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使菲利普夫妇“有钱千里盼相逢,无钱对面不认亲”的性格更加鲜明。)
另外,课文中提到的精确的钱数,也要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可以知道,“我”给叔叔的只是数量极少的钱,连一米花边也买不到,可被母亲骂作是“疯了”,从中可见母亲的性格。)
注意船长的话:“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一个姓。”朝夕相处的人,竟然不知姓什么,可见人们对贫穷者的漠视,这样,小说所反映的就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了。)
三、在讨论中明确小说的主题
教师发下课前准备的资料──四种主题说。请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师生交流后明确,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四、从文字中体会“我”对父母,对于勒叔叔的情感态度
学生思考后发言。
回答要点:
1、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是同情:
题目反映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尽管我已经了解了于勒叔叔所做的一切,但他仍然是“我的叔叔”,而不是“无赖、流氓、骗子于勒。题目让我们感到亲切,而不是疏远。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2、“我”对父母的态度:不满、同情、理解: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流露出了对父母的不满。但我们从文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对父母的同情与理解。“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甘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令我们不禁想到了杜甫的诗句“不为困穷宁有此”。
教师提问:为什么文章要用一个小孩子的口吻来写呢?
学生思考后发言:小孩子纯洁、善良,尚未受到金钱的腐蚀。这样更能突出主题。
五、结束语
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我们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并且在这种反思中把我们的灵魂从现实的、金钱的关系中升华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
【板书设计】
【资料链接】
一、课文赏析
一穴得气 神采飞扬
──谈《我的叔叔于勒》中几个副词的表述效应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9世纪后期,发表于作者晚年。当时正是列强加紧扩充势力的时期。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处于被奴役、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莫泊桑作为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写下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振聋发聩的短篇著作,较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堕落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通过对人物的一系列刻画来实现的。这一系列的刻画,除情节的跌宕和大量传神的言行、对话写照外,特值一提的是莫泊桑这位语言大师在这一短篇里副词使用上的独到之处:
例一: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每”表示所有的“星期日”毫无例外,“总”表明在言谈中反复多次、念念不忘的话茬。“永不”则表示那样的话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是一种信念的言兆,它难以动摇。更不能变换。“每”“总”“永不”在文中表达了“我们家”特别是“父亲”对发了财的于勒叔叔的殷切盼望。
例二: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的人上门来了。……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
“终于”表明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求索和苦苦追寻,最后意外地出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并且这出现可以给人一种解脱重负似的轻松。试想,家里只有“父亲”那点儿微薄的收入,而且在资本主义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要维系五口之家的生活,的确是很“拮据”的了。何况,还养着二十六、二十八这样的两个“老”姑娘,于是这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全家十分发愁的事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上门求婚,这是早就求之而不得的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至于那个人品行如何,与“二姐”组成家庭后是否幸福等等,则一律不在考虑之列,“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才是至关要紧的。这“赶忙”体现了那种毫不推辞,不敢延误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哪怕是父子、母子之间的冷酷关系。
例三:……母亲赶紧对他说:……
“父亲”从船长那里打听到老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后,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弟弟,“我们全家”盼望已久,一直赞叹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于勒,去问寒问暖,叙叙离别情怀,甚至连招呼也没打,陌如路人,“他神色张皇地回到母亲身旁”。而“母亲”却不知道打听的详细内容,但她看到“父亲”紧张的“狼狈”神色,也刹那间像得了传染病似的,“赶紧”叫“父亲”“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一个“赶紧”表现了她焦虑、着急的心情和对打听一事的无比关注。
以上所举这些副词的精妙使用,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力地说明菲利普夫妇夫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原因在于金钱有无。正像《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选自《名作欣赏》作者:王培龙 有删节
二、课文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人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2、作品背景:
《羊脂球》共收集了6篇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热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有的真实地再现了法国中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苦难命运、拼命的挣扎与不屈的斗争;有的则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贪婪、狡诈、精神的堕落、道德的败坏、生活的糜烂等等。在作品中,作者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爱憎,对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鞭挞;对中下层人民,怀有一定程度的赞扬与同情。
3、相关链接:
《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4、关于牡蛎:
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牡蛎科),有粗糙不规则贝壳,足小或无,无水管,生活在海底或沿海浅水岩石或其他物体上,或在河口的咸淡水中,取食水流带来的小植物和动物。
5、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论: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6、有关金钱的名言: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鲁迅)
金钱买来的忠诚一定会被金钱所收买。(塞内加)
钱包空空如也,比脑袋空空如也好。(德国)
与其相信你的金钱,倒不如相信你的智慧;与其寻找金钱,倒不如寻找智慧。(维吾尔族)
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比枪炮威力大。(苏联)
引诱肉体的是金钱和奢望,吸引灵魂的是知识和理智。(伊朗)
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地折磨你。(弗尔丁)
在一个丑恶、不幸的世界里,最有钱的人所能买到的也只是丑恶和不幸。(肖伯纳)
时间就是金钱。(富兰克林)
三、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部分,请思考保留和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的结尾是:
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提示: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四、购买上帝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29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60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也湿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帐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全付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华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
五、失而复得的项链
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淡粉色的,色泽很柔和,竹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
母亲生日哪天,我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出来。我和姐姐赶紧去找。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子。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我女儿来了,再见!”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事情的经过。
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
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南海,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的铜把柄,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噪的样子,也会把那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姑娘。”
“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什么事?”
“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了,人老了,记性真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它。要是找不到了,我女儿可要伤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今天整60岁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象我这样的年龄,我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老。”
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年轻,她才40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吧。”
“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里边那扇门。
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托着那串珍珠项链说:“您看,是这串吗?”
母亲接过来说:“就是它。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你了。”
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我也祝你生日快乐!”
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母亲扶摸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那女孩,真不错。”
“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您应该去叫保安。”我和姐姐说道。
“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