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实蜀汉已从猇亭(今湖北宜郡)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文章采用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历来被认为是“表”中的名篇,应注意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进谏,后半部分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学习时解决如下问题:
1、诸葛亮出师伐魏的原因。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用了五年时间(公元223~227年)来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
⑴ 跟吴国通好;
⑵ 加强内政建设;
⑶ 平定南方的叛乱。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文章的脉络。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看作者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出来了。
3、表的“陈情”特点。“陈情”就是把内心的真情实感说出来。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二者都带有抒情的色彩。
本文以议论为主,学习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叙述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应明确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学习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通过讲解或查工具书理解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参照注解,互相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是什么,往往不好把握;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应加强诵读,把握文章要旨。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出师表》学习要点及方法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