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出师表》为我们了解历史人物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诸葛亮身为“布衣”,博学广交以待时日。生性谨慎,出山任刘备军师后,在军事、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特别在廉洁奉公上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历史学家称其为“完人”。可正是他的谨慎,导致了他在用人、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失误,使“兴复汉室”成了一个泡影。
【关键词】
历史人物 诸葛亮 “完人” 谨慎 严重失误
“出师一表通古今”──陆 游《病起书怀》。这是晚年的陆游借诸葛亮的《出师表》来表达抗敌的决心。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历史名人,是智慧和贤相的代名词,他几乎又是一名“完人”(北师大何兹全教授语)。但一般人认识诸葛亮大多来自《三国演义》的故事和众多的民间传说,这样难免有失偏颇。浙江教育版初中第六册语文选入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诸葛亮留世不多的佳作之一,它为我们认识历史人物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这样,我们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诸葛亮、去理解和欣赏他的《出师表》了。
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最早对历史人物诸葛亮作出评价的人应是生于蜀汉的晋人陈寿(公元235~279年),他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就说“亮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可见陈寿对出山前的诸葛亮的才能已予以充分的肯定。诸葛亮祖籍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东汉末年,他们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年十四。在襄阳他博学广交、志向高远,以待时日。《表》中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可看作是他的过谦之辞。其实他“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不然何来隆中对。后来正是由于好友徐庶向刘备力荐:“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才闹出了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千古绝唱——“三顾茅庐”和“隆中对”。当时的诸葛亮就向刘备提出了南联孙权,北拒曹操,三分天下的建议。刘备“如鱼得水”,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其实这应该是待时的诸葛亮和求贤的刘备在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思想上一拍即合,从而拉开了这对最佳拍挡近二十年共事的序幕。正是这个“正统”的政治路线使诸葛亮的出山非同凡响,先声夺人,一开始就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公元208年)”。这样诸葛亮正式出任刘备的军师。紧接着“初出茅庐第一功,”震惊了曹军,降服了张飞、关羽,初步奠定了他刘备军师的地位。赤壁之战时说服孙权,战后借荆州。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七擒孟获(“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巩固后方,“尔来二十有一年”,等等这些,无一不让世人见识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对蜀汉的赤胆忠诚。尤其难得可贵的是他的勤政廉洁。
天下三分,蜀国建立,诸葛亮出任刘备的丞相。这时他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他“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总之,他勤政为汉,公正廉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诸葛亮始终为刘禅皇室所信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另外,一生的廉洁也为诸葛亮获得了美名,有道是“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诸葛亮在他自上后主表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临终“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物,不须器物。”死后果然如其所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廉洁从政的模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完人不完”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谨慎,决定了他的先天不足。首先,《出师表》里透着诸葛亮作为臣子种种不谐的信息。对刘禅,诸葛亮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这在当时的封建制度来说是严重有损皇家威严的事。他对皇帝刘禅提出的三个建议,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严格要求。他的口气简直是在冷酷地调教一个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这种态度也是不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的。诸葛亮大举北伐时,刘禅正值青春韶华之际,按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刘禅由一个“见习”皇帝变为“在职”皇帝。可诸葛亮却驻军汉中,醉心北伐,未能一心一意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有的只是安排了一批又一批的所谓“人才”到刘禅身边“尽职尽责”,架空了刘禅。这种“谨慎”和不放心,导致了刘禅治国经验的严重缺乏,也导致了后来蜀汉的灭亡。在选拔人才上,诸葛亮同样显得过于谨慎,他过分倚重荆州人士,慎用川人。他在《表》中推荐的郭攸之、费祎、陈震、张裔、蒋琬、向宠等“良实”中,居然只有久经考验的张裔是川人。难道是蜀地没有人才吗?不是的,是诸葛亮的“谨慎”决定了他对川人的慎用。巴蜀的才子们长期得不到提拔和使用,到了姜维统兵时就只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了。诸葛亮的谨慎造成蜀汉人才的严重匮乏。再如,第一次北伐时,曹魏毫无准备。在刘备死后,他们以为蜀中几年没了消息,已无力与之争天下。当时魏延提议自己领兵五千出武功,与诸葛亮在长安会合。“谨慎”的诸葛亮断然拒绝了这着险招,要不然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也就是这次北伐成功把握最大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能说诸葛亮没有责任吗?!后来的街亭之失,就因为诸葛亮派了一“老”一“少”的双保险,慎之又慎,到最后还是失了街亭,使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以后的北伐也只是尽人事了。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军中,时年五十四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让学生了解历史应该是老师的责任,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借教学《出师表》之际就历史上的诸葛亮谈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当否,敬请专家学者多多批评指正。
────────
【参考书目】
① 《三国志·诸葛亮传》(晋·陈寿撰·岳麓书社)
②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何兹全教授谈诸葛亮》(1993年7月29日)
③ 《武汉大学历史系唐长孺教授谈诸葛亮》(1993年7月21日)
④ 《陆游诗集》
⑤ 《杜甫诗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