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老师喜欢诗,喜欢读诗,昨天晚上读到了这样一首: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郞,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知道这是谁的诗吗?
生:是孟郊的《古别离》。
师:厉害,你能用一下成语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韵吗?
生1:(语塞)
生2:可望而不可即。
师: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即的事是常有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困惑呢?希望同学们能从本节的学习中有所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蒹葭(板题)。
师:《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想读吗?
生:想。
师:想读就读吧。
(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圏画生词。)
师:板书,蒹葭、溯洄、未唏、湄、跻、坻、俟、址、后、正音释义。
师:谁来范读这首诗,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就他的朗读做一下点评。
生:范读。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我认为杨洋同学的语音、语速、节奏都比较好,但感情不到位。
生2:杨洋同学把这首诗读的比较流畅,虽说不上如盘上滚珠,行云流水但也能达到文从字。
顺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但我认为读诗应该讲究朝起朝落,有抑扬有顿挫、有得意、有诗意,不应像一滩死水,拨澜不惊,因此她应在感情处理上多下功夫。
师:你能给点拨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呢?
生:这首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缠绵悱恻中略带惆怅。
师: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读一下可以吗?
生:感情朗读。
师:诗写的美,你读的更美,现在请同学互读、注意要读出感情。
生:同桌互读。
师:老师认真听了,大家读的都很投入,不过这次我想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口译朗读。
生:面露难色。
师:有困难,这样你们先来疏通诗意,这个任务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可以吗?本诗共三节,请你们任选一节组内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第一组:
生1:我们组选的是第一节诗,我先来朗读。
生2:我组圈画出了以下几个词: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阻、溯游、宛。
生3:经过合作我组对以上几个词的理解是,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从,跟随素洄,逆流而上;阻,艰险;溯游,顺流而下;宛,仿佛、好像。
生4:我将第一节诗做口译朗读,芦苇茂盛、清早露水变成霜,我心上的人啊,就在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站在水中沙洲上。(其它三组均以上述方法汇报出诗的二三节)。
师:同学们合作的很好,对诗意的理解也很透彻,现在谁来口译读文,注意其它同学认真思考,诗中出现了那些意象?
生:口译朗读。
师:请回答诗中所出现的意象。
生:蒹葭、白露、伊人、道。
师:(随生答板书)那么这些意象象征什么?它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读。通过反复涌读不难发现,这首诗文字很简单,简单到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找出这些字。
生1: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生2:白露:为霜、未唏、未已。
生3:伊人:水一方、水之湄、水之俟、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
生4:道:阻长、阻跻、阻右。
师:(随生板书)同学们看这就是作品重章反复中所更换的文字,区区几十个字,但简单的文字之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美感,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赏析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
生(姜雪娇):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着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诗人伫立在河岸边,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敢问诗人为何如此?噢!原来是对面水中的沙洲上站着一位娇巧玲珑笑餍如花,婀娜多姿的少女,诗人大概就是为此而烦乱的吧!诗人的心中想着:“窈窕淑女,乃君子好逑也!如此娇美的佳人怎能忘怀呢?于是伊人时隐时现,恍惚迷离。若是近在咫尺,若是可望不可及。
生2(毕雪丹):
《蒹葭》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话开头就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这句话不仅有这些作用,当我读到第一句话,眼前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思,给全文笼罩了一层凄情落寞的情调,借情表明离别绪。
我仿佛进入了这样的一幅画面:晨轻轻柔柔的将黑夜的帘子掀起,托拽着太阳纺织的万丈长裙,悄悄的敲开了黎明的大门。让晨雾笼罩着万物。雾不愧是晨的孪生妹妹,她扭动着妩媚的身姿,飘荡在河上宛如一个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婀娜多姿的她将头上的一粒粒珍珠撒落在了芦苇上,英俊的风将这个美丽的新娘接走了,他送芦苇一层晶莹洁白的霜花。
学生3(隋阳):
当我读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
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大地演奏的苇荡交响曲中,梦幻的帷幕被缓缓拉开,皎洁的月光和闪着明眸的星星点亮了水中沙洲上的舞台,柔软如纱般的薄雾中一少女正翩翩起舞,瑟瑟的秋风轻轻的撩动着她的秀发,吹拂着她的纱衣,她有如山间的野菊花淡雅而妩媚。她轻盈空灵的舞步,婀娜优雅的身姿在沙洲之上摇曳生姿。
生4(张寿凯):
我对《蒹葭》一文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这一句诗做了以下拓展:
那个让我为伊消得人憔悴,魂牵梦绕,剪不断,挥不走,拉不开的心上人啊!婷婷地玉立在那岸,那婀娜,妩媚的倩影,缓缓拨弄着我的情思,我欲乘风破浪,至彼岸,诉真情。可又恐欲渡无舟辑,且浩浩情河冰塞川。嗨!此时此刻,渡河,寻梦,相交,婵娟,难难,难于上青天,但我深信有情人终成眷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乎朝朝暮暮。
生5(杨世华):
我赏析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交代了节气,时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晚秋的清晨火红的太阳还在山后打着哈欠,幽暗的芦苇丛也仍睡意朦胧,空气的泪珠却在芦苇的叶子上打转,似乎留恋这柔美的床,但寒流的巨手无情将它变成了霜。风婆婆冻地直哆嗦,打了个长长的喷嚏,那片片芦苇便也涌动起青苍的浪潮,一位消瘦的男子孤身一人站在芦苇丛中向河的对岸张望,张望他魂牵梦绕的心上人,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静谧的景物太容易使人产生幻觉,他仿佛看到自己的恋人正在河的对岸向他招手。只是可望不可及,这宽宽的河阻隔了二人的脚步,可谓“秋风恶,芦苇薄,几年离索,错,错,错!苇花落,闲池隔,山盟虽在,相聚难多,莫,莫,莫,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6(曹阳):
天苍苍,夜未央,芦苇荡中雾茫茫,蜿蜒小河东流去,相思之人心悲凉,彼岸伊人可知否,片片落红皆感伤,伤心欲断肠。在这片朦胧的大地上流淌着一条伤心的河,这一岸,是他相思的身影,那一岸,是伊人美丽的面庞,这一岸,他追求着,等待着,因为,他心中有一份对爱的执着,这份执着将是他永恒的力量,彼岸,依旧是恋人美丽的面庞,这边,相思人用泪水抒写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向同学们所赏析的那样,这首诗用“芦苇”“白露”起兴,茂盛的芦苇,未干的晨露,烘托出一种凄凉,萧飒的氛围,而秋天早晨凄迷的景色与诗人寻访未果,失望忧愁的心情又是那么的吻合,创造了深婉优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意境美。(板书 意境美)
而诗中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从追求者路途的险阻及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上感受到了他“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全诗虽无一字言诗人的相思之情,追求之切,但却让人从中感到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含蓄之美,这是本诗的含蓄美。(板书 含蓄美)
另外,诗人用“道”创造了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蒹葭》全诗写得扑塑迷离尤其是“伊人”的飘渺不定,若即若离,更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这是本诗的朦胧美(板书 朦胧美)
总之,这首诗就好似一杯清茶一般,细品之下方觉唇齿留香。
师:同学们能谈谈诗里三个部分的重复诗句有什么作用吗?
生:《诗经》中不少的诗歌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突出了主题,而且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音啊。现在请同学们探讨一下诗的主题吧。
生1:我认为诗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及对爱的执着。
生2:老师“伊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生3:老师我认为“伊人”是女子。
生4:我觉得“伊人”是男是女很难判断。
生5:我觉得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作者的知己,或是所敬仰热爱的人。
师:是的,这首怀人之作,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其实诗中作者是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经常遇到。那么面对这些困惑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向诗中的作者一样执着追求。
生: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相信最终总会将可望变成可即。
师:对,心中有梦就去追,努力会让你梦想成真的,请同学们看板书,能结合板书提示,背诵这首诗吗?
生:熟练背诵。
师:结束全课。
【板书】
蒹葭
蒹葭: 苍苍-萋萋-采采
意境美
白露: 为霜-未唏-未已
水一方-水之湄-水之诶
伊人 朦胧美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
道 阻长-阻跻-阻右 含蓄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蒹葭》教学实录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