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
2、梳理人物的心理发展历程,体会人物形象;
3、理解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4、结合小说的三要素体会本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 环境描写的作用;
4.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明确小说体裁然后导入新课
从鲁迅的《故乡》走来,我们认识了木偶人闰土、圆规杨二嫂,看清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从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走来,我们认识了菲利普夫妇,看清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价值取向。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 一种文学体裁(幻灯片展示小说的定义)。今天,
我们就随着作家曹文轩优美的文笔,走进《草房子》,走进杜小康的孤独之 旅。
二、介绍作家曹文轩及其作品《草房子》(幻灯片展示)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协理事,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多种学术著作,另有长篇 小说《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故事。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方法;学生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利用幻灯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情况。
主人公( ),因( )而失学,不得不跟随( )去放鸭。他们放鸭的目的地是( ),他一路上的心理是( ) 。后来在那里安顿了下来,鸭子渐渐长大。有一天父子俩遭遇到了最恶劣的天气——( ),鸭群被冲散,主人公朝一股鸭子追去,终于找到了,他觉得自己突然地( )。八月的一天,主人公惊喜地发现鸭( )。
2、理解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离家原因—-撑船赶鸭—-芦荡牧鸭—-雨中寻鸭—鸭子下蛋
3、明确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离家原因(开端)撑船赶鸭—-芦荡牧鸭(发展)雨中寻鸭(高潮)鸭子下蛋(结局)
4 、归纳:牧鸭之旅(板书)
四、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了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历程。
方法:默读,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找出来的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
2.探究:在牧鸭之旅中,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集体归纳
(1)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他盘腿坐
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感到茫然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杜小康“害怕”,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的感觉 害怕恐惧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镇定下来。 缓解恐慌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依然恐慌
(5)“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孤独
(6)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面对孤独不再恐慌
(7)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长大 坚强
3、总结
这些心理描写贯穿全文之中,写的非常细腻 ,展示了杜小康由胆怯幼稚到坚强成熟的心理历程,是他的心灵之旅。(板书 )
五、理解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文中 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品味作者优美的文笔。
方法:小组合作找出,学生代表朗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妙处。
2、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例: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氛围的渲染更让人理解杜小康“害怕”“胆怯”。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迫使杜小康与暴风雨中搏斗,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3、探究:环境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1)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的如此肥硕的鸭子。可以说鸭子带来的磨难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阴森森的无边芦荡磨砺了人物的心灵。
(3)暴风雨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暴风雨的苦难催生了他的成长。
文中的环境描写,多处是对杜小康的磨难与考验,置身其中是杜小康的苦难之旅(板书)
六、感悟小说的主题
1.明确主题: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板书)
2、讨论
.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七、探究:本文为什么以《孤独之旅》为题?
1、拿起笔来,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
归纳:陌生的天空和陌 生的水面
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
已无一户人家
惟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
2、体会孤独的含义
文中“孤独”含义是:
①、情节中体现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牧鸭之旅让他走进孤独。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苦难之旅中他直面孤独。
③、对人物的心灵之旅刻画着浓墨重彩的彰显孤独,清晰的 体现了杜小康战胜孤独的历程。
这一切构成了杜小康人生的一段“孤独 之旅”
3、 本文为什么以《孤独之旅》为题?
文中处处体现孤独,孤独成为全文的底色。是孤独催生了成长,体现了本文的主题。
八、总结全文
在我 们的人生中,成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而又残酷的题目。
作者通过油麻地少年杜小康的故事,告诉我们: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使人奋进。
板书设计:
走进孤独 牧鸭之旅 (情节)
战胜孤独 心灵之旅 (人物心理)
孤独之旅 直面孤独 苦难之旅 (环境)
我爱孤独 孤独成就 成长之旅 (主题)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孤独之旅》教案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