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说到诗词学习,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平时主要用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生:读!
师:是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这节课,老师想给大家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诵读。大家认为朗读与诵读有什么不同?
生:朗读就是大声流畅地读。
师:诵读呢?
生:强调读出感情。
生:读得生动。
生:读出表情。
师:不错,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腔调,读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今天我们就体会一下诵读这一学习方法。老师不太熟悉你们,我想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
生:我推荐×××。
师:是哪位同学?
(该生起立)
师:大家推荐你,我想应该是因为你的朗诵水平不错,你认为在朗诵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觉得理解作品是前提,再就是要注意把情感读出来。
师:嗯,是好经验,重点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今天老师先来读一首诗,看看老师能不能做到这些。同时,还请大家注意听诗歌的内容,看能不能听出诗中这位“伟大诗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范读诗歌《江上放歌》,之后学生鼓掌。)
师:谢谢!看来大家还是很会鼓励老师的。
(生笑)
师:那大家听出来了吗?这位“伟大诗人”是谁?
生:是毛泽东。因为诗里引用了他的很多诗句。
师:不错,就是毛泽东。他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诗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位伟人的一首词——《沁园春 雪》就按照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来学习——先理解再诵读。相信大家在理解内容后,一定会比老师读得好。我们先来听一下朗读带,大家可以小声跟读,找一找诵读的感觉。
(老师放课件,提醒学生放出声音跟读。)
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对范读中的一个字有疑问,是不是觉得很别扭?
生:是的。读错了。
师:哪个字?
生:“汗”字。
师:我们曾经学过这个字。
生:《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一句。
师:看来朗读的第一要义是读准,否则就闹笑话了。那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确读清楚。
(学生朗读)
师:大家刚才跟读时,觉得我们平时的朗读习惯和朗读带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生:节奏快慢问题,平时读快了。
师:放缓节奏有什么好处呢?
生:应该有利于抒发感情吧,也比较好听。
(生笑)
师:是的,要把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就要注意语速适中,不可太快。咱们再用诵读的节奏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嗯,不错。有些诵读的感觉了。要读得更好当然还得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意思。大家通过听读、自读几遍后,对这首词的内容有哪些了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你觉得上下阕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生:我认为上阕重在写雪,下阏重在写人。
生:我认为上阕是描写景物,下阕是抒发感情。
生:我认为上阕重在写雪景之美,下阕重在写英雄人物。
师:嗯,很好。从发言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词上下阕的主要内容都有自己的感受。而且都认为上阕的内容与什么有关?
生(齐答):雪。
师:对,雪。下阕主要围绕什么来写?
生(七嘴八舌):人物、情感……
师:什么人?
生(七嘴八舌):古代的,也有现代的。
师:对,古今的英雄。那从表达方式上看,上下阕是否一样呢?
生:不是,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抒情为主。
生:我觉得下阕以议论为主。
师:很好,上阕写景,下阕议论。那上下阕是怎么衔接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生: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来连接。承上启下,浑然一体。
师:好,“承上启下”这个词用得好。我们要把词读得细腻感人,还得更深入把握词作的内容和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分阕讨论。先请大家把上阕再读一读,看看上阕写了什么。
生:上阕描绘的是北国的雪景,特点是很雄伟壮美。
师(强调):嗯,壮美。那我们怎样读出这种特点?
生:声音要雄壮。
师:好,大家试一下,读一读前三句。
(生读)
师:是每一个字都要大声吗?
生:不是。
师:那要读好哪些字?
生:我觉得要强调“千里”和“万里”,表现开阔之景。
师:那你试一下吧。
(生读)
师:嗯,的确有开阔之势。老师也想试一试,我想把“冰封”与“雪飘”读得不一样。
(师读,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听出有什么不一样吗?为什么?
生:“冰封”读得很干脆,读“雪飘”时声音就上扬了,我觉得表现了这两个词不一样的状态——一静一动。
师:好,你很会听哟。那大家一起来试试,体会这种用声音来表现画面的感觉。
(生再读,突出两种状态。掌声。)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诵读,我真的感受到了北国那漫天飘飞的大雪。这就是朗诵的力量——用声音再现词作的意境。下面请大家进一步尝试,根据你对词作内容的理解,用最有感情的声音把上阕读一遍。
(生踊跃诵读)
师:大家能否说说词作中哪些地方在朗诵时声音要有表现力?
生:我觉得要读好“望”字,声音要拉长些,读出站在高处看的感觉。
师:“登高望远”是不是?
生:是。
生:我觉得“莽莽”和“顿失”要读得不一样,就跟前面的“冰封”与“雪飘”一样,一动一静。
生:我觉得“山舞”“原驰”和“比高”这些词很形象,都是很生动的动词,因此要读出动的感觉。
师:怎么动?
生:就是一好像要重一点吧。
师:“舞”和“驰”是什么状态?
生:动。
师:那如何表现动态呢,老师可以提示一下——在语速上可以变化。
生:读快一点。
师:对,加快语速可以表达动态。那“比高”呢?
生:声音高上去。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一下:欲与天公试比高!(声音逐渐高上去)很好。还有吗?“须晴日”这两句与其他句子所写之景是一样的吗?
生:不是,是想象出来的景。
师:这一句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红装素裹。
生:分外妖娆。
师:“妖娆”的意思是——
生:美丽。
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生:赞美。
师:那读的时候我们面部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含笑。
师:对,朗诵时还要注意用表情来展现意境。下面就让我们齐读上阕吧。看能不能用声音表现词作的意境。
(生齐读上阕)
师:小结一下,通过刚才的诵读,你们认为上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热爱祖国,赞美山河。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当时作者的心情呢?
(学生沉思)
师:老师提示一下。我们在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时,还要会知人论诗、知时论诗,也就是说,在理解作者情感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处境。这首词写于1936年,想想,当时的中国时局和作者的经历是怎样的?
生:日本侵略中国。
师:对,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抗日救国宣言》,毛泽东亲率部队奔赴抗战前线,路过陕北袁家沟一带,恰逢天降大雪,作者登高望远,思接古今,挥笔写下这首词。可见,作者的爱国情感的实质是什么?
生:保卫国家。
生:为保卫祖国大好河山而战斗的责任感。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诵读时应读出这种责任感。请刚才大家推荐的那位同学来读上阕。
(生读,掌声。)
师:的确读得好。那我们再来看看下阕。从过渡句能看出来,下阕是在评古论今,作者评议了哪些英雄?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古代帝王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还有今天的英雄人物。
生:古代帝王的共同点是都建立了很强大的帝国。
师:作者对历代帝王和当代英雄的评价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生:对古代帝王的评价是:惋惜。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比如“惜”“略输”“稍逊”。对当今英雄的评价是赞,比如“数”“看”等。
生:我补充,对古代帝王的评价还有“只识”“往”等词。
师:找出了这些关键词,那如何读出惋惜之情呢?
生:我觉得要读得慢一点,声调要降一点。
师:那我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嗯,不错。那对当代英雄呢?如何读?
生:作者是赞美当代英雄的,所以要读得有力量,声音要高上去。
师:那你来试一下。
(生读)
师:很好,读得坚定、豪迈、自信。表现了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大家能不能说说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谁呢?
生:指建功立业的英雄。
师:这是文中的注解。那你们能不能结合时局看看,作者心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
生:抗日英雄。
师:与古代英雄相比,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是为人民和国家,而不是为自己。
师:说得好,真正的风流人物就是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英雄们,而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江山。下面让我们用最饱满的感情读出作者对风流人物的赞美。
(读后三句)
师:在全民抗日的背景下,作者心中的风流人物是抗战英雄。那今天你来读,你心中的风流人物是什么人?
生:我心中的风流人物是抗震救灾的军民,包括温总理等。
生:我心中的风流人物有奥运健儿,还有奥运圣火传递的火炬手金晶等。
生:我心中的风流人物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默默地奉献着。
师:说得太好了,真正的风流人物就是在不同的时代,为了民族腾飞而建功立业的各行各业的人民。你们也是正在成长的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读这首词,整体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
(师生读全词)
师:今天我们用诵读的方式学习了这首词,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体会这种学习方法。最后,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词在古代是用来读的吗?
生:不是,是唱的。
师:何以见得?
生:词牌就是曲子名称。
师:今天我们虽然不能知道古代的“沁园春”是怎样的曲调,但当代的音乐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词谱了曲,著名歌唱家刘秉义倾情演唱,请大家边听边和,感受唱词的韵味,并深化理解。
(在听音乐、跟唱中结束课)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沁园春 雪》教学实录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