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新闻两则课后题答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3、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学生自读课文

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欣赏”,学生听读,并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讲台上复述。

3、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

四、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⑴ 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⑵ 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⑶ 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五、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六、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2、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九年级新闻两则课后题答案: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