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
2、积累文言实虚词,在语境中体会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3、了解并体会苏武的形象,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重点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简析: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2、《汉书》简介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三、自主学习
1、字音字形
栘(yí)中 数(shuò)通使 且鞮(jūdī)侯 丈人行(háng)
遗(wèi)单于 缑(gōu)王 昆邪(hún yé)王 浞(zhuó)野侯
阏氏(yān zhī) 左伊秩訾(zǐ) 煴(yūn)火 膏(gào)草野
啮(niè)雪 旃(zhān)毛 牧羝(dī) 纺缴(zhuó)
檠(qíng)弓弩 棫(yù)阳宫 斧钺(yuè)
2、通假字
⑴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女,通“汝”,你;畔,通“叛”,背叛)
⑵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⑶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⑷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⑸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告别)
⑹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3、词类活用
⑴宜皆降之 (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⑵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用作动词:用车子拉)
⑶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赞美,以……为壮美)
⑷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膏,名词用作动词:滋养)
⑸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⑹天雨雪,武卧啮雪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
⑺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用作动词:生育,生子)
⑻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⑼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⑽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4、古今异义
⑴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当;今义:差不多)
⑵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对长辈男子的尊称;今义:指岳父)
⑶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古义:照顾;今义:奖赏赐予)
⑷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⑸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⑺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古义:第二年;今义:下一年)
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伤心、失望、痛苦的)
⑼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古义:年龄;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⑽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成全,提拔;今义:业绩)
⑾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5、特殊句式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四、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3、苏武出使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如何?他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出使匈奴的?这对后面故事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汉朝与匈奴连年征战,在相互窥探对方军事情况时,互扣对方使节,处于敌对状态。单于即位后,担心汉朝的进攻而主动求和,互遣被扣留使臣。在此情形下,苏武率团出使匈奴,担起了议和的重任。但此时汉朝与匈奴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解除,议和只是单于的缓兵之计,苏武此行还是充满凶险的,但他仍毅然出行,这就为苏武被扣埋下伏笔。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5、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6、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7、请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8、小结苏武的人物形象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我们可以说苏武是中国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的代表。
9、请结合课堂探究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对比映衬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2)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3)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五、学习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六、课后反思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苏武传》导学案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