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1)臣虽下愚

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 今义:无此词

(2)承天景命

古义:大 今义:景色

(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5)凡百元首

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今义:走路

3、一词多义

(1)长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

(2)诚 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

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

(3)终 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

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

(4)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

(5)信 信者效其忠(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忌不自信(相信)

(6)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

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7)治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治罪)

(8)者 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

(9)盖 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语气)

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 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

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

居安思危(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

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

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帝王的地位)

(3) 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以……为乐)

忧懈怠(以……为忧)

(4)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宏兹九德(使……光大)

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

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

何必劳神苦思(使……苦)

(5) 动词使动用法。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

鸣琴垂拱(使……鸣)

何必劳神苦思(使……劳)

(6)动词作名词

想谗邪(说人坏话,造谣中伤)

诚能见可欲(引起喜好的东西)

(7)形容词作动词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达到远方)

塞源而欲流长者(流得长远)

二、文言虚词

1.以

(1) 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必竭诚以待下

(3)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纵情以傲物

(4)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5)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则思知足以自戒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6) 介词,把。 则思三驱以为度

(7) 介词,用。

虽董之以严刑

戒奢以俭

2.而

(1) 连词,表转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

(2) 连词,表因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3) 连词,表承接。 择善而从之

(4) 连词,表并列。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5) 连词,表目的。 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为

(1) 动词,作为。 亏无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

(2) 动词,成为。 则吴越为一体

(3) 介词,表被动。 为天下笑

4.之

(1) 代词。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闻求木之长者

(3)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人君当神器之重/将崇极天之峻

5.其

(1) 代词,作定语成分。 必固其根本(它的) /则智者尽其谋(他们的)

(2) 指示代词。 知其不可(这些)/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那)

(3)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可忽乎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2.疑问句

(1)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表疑问)

(2)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其”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4)何必……,亏无为之大道哉(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词“哉”,表反问)

3.省略句

(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

(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

4.倒装句

(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将崇极天之峻(峻之极天,定语后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武德末,魏徵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徵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徵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遇,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巨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徵乃止。

(《贞观政要·任贤》节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雅有经国之才 雅:平素,向来

B.性又抗直 抗直:急躁,暴躁

C.非卿忠诚奉国 奉:献身

D.多所弘益 弘益:补益,增益

2.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良冶锻而为器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②虽有疾,未为衰老 虽在下愚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字不同

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也不同

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征原是太子的谋臣,唐太宗诛杀了太子后,本要降罪于他,但魏征以理抗争,终于使唐太宗宽恕了他。

B.“王珪 、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句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表示不可思议。

C.魏征归附唐太宗后,觉得遇见了知已之主,因而对以前的所为感到惭愧难当,决心效忠唐太宗,竭尽其用。

D.这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译文:

⑵ 寻以疾乞辞所职

译文:

⑶ 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译文:

1.B 2.D 3.D 4. ⑴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⑵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⑶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

【译文】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