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提高语文应试能力,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以下是查字典语文网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的误区,请考生掌握。
误区一:弃芝麻,得西瓜
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能力是长期积累感悟所形成的,非一朝一夕所能提高。在他们的眼里,语文简直就是芝麻,其他容易抓分的科目就是西瓜。与其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提升幅度不大的语文,不如把时间与精力分配给容易得高分的其他学科。因而很多学生要么只是跟随老师安排复习,以保证不至于淡忘就行:要么就干脆放弃语文复习,连语文课上也在做其他练习,遑论课外花时间学习语文。这既是对语文课程特点和语文考试命题特点不了解的片面观点,也是不明白学习心理特点和课程平衡造成的结果。语文能力固然是经过长期积累、感悟形成的,但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训练,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还是可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的。再者。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分工合作,在较长时期内如果其中一边大脑半球处于休息抑制状态,就不利于全面激发智力发挥,即使全身心投入到能够抓分的科目学习之中,这些科目所得到的分数,也未必能够弥补因放弃语文复习而丢失的分数。
高三各个科目的复习,应根据本人的学科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做合理的安排,做到突出优势科目,提升弱势科目。使各科均衡发展。无论以往功底如何,绝不能放弃语文复习。
误区二:不知己。无计划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前,学生一定要花时间充分了解自身语文学习和语文功底的现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才不至于盲目跟随老师的复习计划转。不至于盲目悲观或乐观。准确了解自己是制定科学复习语文计划的前提。了解自己语文学习状况和语文功底现状,就是了解自己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状况。了解自己的途径,一是通过向了解自己的语文老师咨询,二是分析以往自己语文考试试卷的答题状况,三是分析自身记忆力的强弱、思维能力的强弱。从语文试卷答题情况,基本可以判断出自己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缺陷。因为一般来说,某个知识点错误率越高,越说明该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自己的语文复习计划,就是针对自己个人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进入高三,语文复习的使命并非是要推倒重来、重新建构,而是要在原有语文知识基础上的系统化、条理化,达到熟练牢固掌握知识,准确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因此,个人复习计划非常重要。只有针对自身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薄弱环节重点训练,才能避免因全面出击而分散精力。
语文复习计划要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基本保持一致。须知,老师的复习计划是针对全班同学的,全班同学语文功底各有差异,老师安排复习内容时只能照顾大多数同学。与老师的复习计划保持基本一致,可以同步灵活安排,而且可以实现同步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当然。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自己的复习效果灵活调整,
加强复习的计划性,也是基于把握复习的主动权而考虑的。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考虑,主动出击的复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盲目跟从的学习,往往使自身的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使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
误区三:宁信书。不信师
一方面,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茫然无措,希望有人给予他们点石成金的指头;而另一方面,学生面对老师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讲解又萎靡不振,希望赶快逃离这寡味的课堂。好像老师的讲解、安排的训练似曾相识、于己无益,而实际答起试卷来,却又是处处似是而非,无从下手。与其听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不如自己翻看复习资料来得实惠,于是大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你讲你的课,我看我的书”,出现了“宁信书,不信师”的现象。这固然与老师课堂教学能力有关,但作为高三学生,仍然仅凭个人兴趣喜好听课,不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面临的高考严峻形势调整自己的听课习惯,这将会制约语文应试能力的提升,与自己希望考上理想大学的初衷是相矛盾的。一般来说,老师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有充足的时间钻研教材和教法,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高考命题的趋势和答题的一般技巧,听老师的课、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训练,效果总比自己单干要强得多。从信息输入的角度而言,多器官参与比单一器官活动效率要高许多倍。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考生在听的同时,积极记录,积极思考、整理、练习,效果肯定要比单独看复习资料强。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课堂上不可能像理科课堂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各种语文考试试卷命题看似与课本、课堂没有多少联系,但试卷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要求都来自课本,来自课堂,来自平常的训练。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预期,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相信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复习效率,才会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要求,完成训练任务。
相信老师而不盲从,主攻复习资料而不唯书本,听课的同时基本按老师的复习计划同步完成训练任务,听课与针对本人知识薄弱点进行强化练习相结合,语文成绩必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误区四:重积累,轻思维
考前语文复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再现、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知识体系,达到熟练程度,在考试中能够迅速、准确地按要求答题;二是通过阅读、分析、综合、概括、表达训练,培养和提高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迁移,提高语文考试中阅读文章必须具备的感悟力、理解力、表达能力:三是通过平常的各类文体的写作训练,提高审题、组材、谋篇立意、表情达意的能力,写出较高水准的考场作文。很多学生明白语文复习的重要性,但是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忽略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大量时间精力投放到机械记忆一般知识上面,导致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还是未能形成语文知识体系,语文能力也未能有明显的提高。
究其原因,一是以往形成的机械记忆习惯使然,二是不理解思维在语文复习中的优势地位。思维是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桥梁。如果说语文知识是一粒粒的珍珠,那么思维就是贯穿语文知识的丝线。人的思维活动具有目的性、概括性、间接性、能动性的特点。把握这些思维的特点,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包罗万象的语文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综合抽象,从中寻找出规律;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去解析复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思维是借助语言作为物质外壳进行的复杂心理活动,在复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不
仅从记忆库中调出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调出了适合表达的词汇和句式,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锻炼。
为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应该补充学习一些有关的思维知识,并主动运用思维知识去分析问题。
思维成果体现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复习中应该注重表达能力的训练。表达的结果很可能与老师或书本上的答案不一致,甚至漏洞百出,有的学生由此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差,更加羞于表达。须知。只有千百次训练过程中的失败,才有可能带来最后一战的胜利,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实现成功的跨越。语文成绩的高低,应试能力的强弱是关键。而考试,实质上就是信息输出,而且是以书面语言,按照试题的要求完整、准确、快速地从大脑中输出对应的信息。因而,考前考生必须加强书面语言的训练,切不可满足于已经记住,已经理解,或者能够在大脑里得出答案。一切未经外化的语言,都是模糊的。停留于满足“意会”,而不愿意动手动口“言传”,其答案的误差率大为增加,这是语文复习中极为忌讳的。
误区五:重分数,轻分析
有些学生很重视考试的分数,分数高就情绪激动甚至忘乎所以,以为下个阶段可以放松复习了:分数低就情绪低落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难以学好语文。考前固然要重视分数,因为分数毕竟是一把标尺。标志着阶段复习中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但我们应该明白,一般考试,除知识点单元测验外,基本上都是综合试卷,而且由于每次的命题人不同、要求不一、试卷难易度各异,考试的分数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语文能力。每次考试,既是对前阶段复习的检验,又是对下阶段复习的指导。如果冷静、客观、科学地分析语文答卷,就能够从中了解语文复习中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的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训练程度以及答卷时的心理状态、答题技巧,并据此制订针对性的弥补措施,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习。每次考完之后。不仅要认真听取老师对全班同学答卷情况的分析,从中学习分析答卷的方法,还要借鉴高分同学的答卷,分析与高分同学答卷中存在的差异,向他们学习答题的技巧。
2017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的误区总结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考生持续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2017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的误区总结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