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2011年以来,中国大气污染加重,雾霾覆盖面不断增加,出现时间不断增长,程度不断加深。有关研究表明:中国近些年大气污染加重的直接原因在于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集聚程度上升;在工业化速度快的地区,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工业烟尘等)是最大的污染源。

工业废气产生量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几个省市。2013年,工业烟尘产生量排名前五的是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与江苏。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前六名是山东、内蒙古、江苏、山西、河北与河南。2013年12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中国雾霾严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河南、山东等地区。其中,京津冀最为严重,除了气候干燥之外,与工业废气污染源过于集中有很大关系。在低级与副省级城市的工业烟尘产生量排名中,河北的沧州、邯郸与石家庄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与第六位。中国雾霾严重的地区分布与工业废气的地区集聚、城市集聚状况非常一致。

导致中国城市工业废气集聚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均衡的工业化是中国城市工业废气集聚最根本的原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非均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工业化的地区不均衡——不同城市与地区之间工业化进程与速度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城市与地区已经完成工业化(如上海、北京等城市),有的处于工业化后期(如武汉、郑州等诸多省会城市),有的尚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如贵州、云南等落后地区的很多城市);其次是工业内部结构的不均衡——包括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过度发展,技术含量低、粗放式发展的工业比例过高等。

工业化未完成阶段,工业化的地区不均衡会使得资金、人口与制造业向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和地区集中,从而导致工业污染源与废气产生量日益集中。工业化的结构不均衡则加速了工业废气集聚过程,使得工业废气集聚更为迅猛,很容易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尤为担忧的是,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工业化的城市通过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等措施不断降低工业废气产生量,但被调整下来的污染型企业与工业却源源不断地向相对落后、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城市转移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导致工业废气集聚程度居高不下。

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阶段下半场,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如何想方设法走工业化均衡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废气集聚的严重状态,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取材于李佐军,盛三化《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加重的关键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雾霾加重的原因在于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及集聚程度上升。

B.京津冀地区雾霾最为严重,与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有一定关系。

C.工业化未完成阶段,贵阳可能成为工业废气产生量日益集中的城市。

D.中国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不久就能走上工业化均衡发展道路。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工业废气集聚”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不同城市之间的工业化进程与速度差异很大。

B.资金、人口、制造业向重点城市和地区集中。

C.城市技术含量高、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比例高。

D.污染型工业向落后的地区转移并进一步发展。

3.下列对“材料一”出现的字词及标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邯郸:读作“hándān”

B.第三段中两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

C.诸多:诸,众、许多之意,如付诸东流。

D.居高不下:此处不可以换成“居高临下”。

材料二

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引起了中国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加速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进程。1987年制定和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虽然1995年和2000年两次修改,但其立法甲(滞后/落后)性日益突出,甚至存在立法空白。如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创新性的制度措施未能上升至国家法律层面,缺乏明确的规范、指引;还未考虑到与其他环境要素保护法律之间的衔接、配合,缺乏系统性等等。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这是该法施行的第三次修改。虽然草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但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宗旨等问题上,学界还是存在争议的。从学理上分析,修订宗旨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将《大气污染防治法》作为大气环境治理领域的基本法。综观草案,其修订仍然以污染防治为导向,鲜有涉及大气环境保护的规定。但从科学的原理上看,该法在修法思路上应实行综合性清洁空气立法模式,在预防、治理大气污染之外,通过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以促进大气环境控制质量的保护、乙(改变/改善),保障公众健康。

第二,以日益严峻的新型大气污染问题作为修法的实践导向。2000年修订防治法目的还只局限于及时治理日益严重的烟煤型污染,新时期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出多种污染物共存、多介质影响等复合型特征,草案修订应加强多源头的治理,并对频发的雾霾天气及跨区域型大气污染等问题予以有效回应。

第三,强化政府大气治理责任,增加企业违法成本。以往大气污染防治法存在源头治理薄弱、问责机制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造成我国大气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草案修订应强化政府源头治理和全程治理的责任,加强对大气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

第四,协同管控大气污染,实现从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的转变。《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规定: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公共福利具有危害性。把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并列治理,传递出立法者对两者进行协同管控的意图,也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对大气污染的监测,管理。

此外,草案修订还应倡导公众参与大气环境治理,丙(拓展/拓宽)公民获悉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信息渠道,并切实建立起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制度,以确保《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取材于曹明德、程玉《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之我见》)

4.根据“材料二”,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滞后改变拓展B.滞后改善拓宽

C.落后改善拓展D.落后改变拓宽

5.根据“材料二”在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3分)

A.与其他环境保护法协同配合B.以污染防治为导向

C.治理煤烟型污染D.实施源头治理

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大气污染防治法》应遵循的宗旨的一项是(3分)

A.不冉以污染防治为导向,需要涉及大气环境保护的规定。

B.在治理单一型污染基础上,加强复合型大气污染的治理。

C.解决以往防治法中存在的问责机制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D.把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并列治理,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

材料三

国外在治理雾霾等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对雾霾形成原因及影响开展深入研究的同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控制污染源,加强对污染的监测。

美国在开发先进技术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一直居领先地位。1953年,加州空气污染控制改革委员会推广了涉及空气污染控制的技术。1988年,加州空气质量管理局成立了技术进步办公室来帮助私营企业加快发展低排放或零排放技术。在进行汽车排放控制的同时,洛杉矶率先在美国开始汽油清洁化处理行动,减少汽油中能够参与光化学反应的烯烃成分。日本科研单位和广大企业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针对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开发了具有竞争力的脱硫、脱硝技术,并研制出质量可靠的低排放发动机等实用减排设备;同时开发了很多有关大气污染监测、污染物对人体的毒理分析等技术,对科学制定大气排放标准,迅速、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

大气污染的实时监测是把握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实现全民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美国加州于1970年率先测PM10,1980年测废气中的铅和二氧化硫,1984年测PM2.5,1990年分析PM2.5的化学成分等。其中洛杉矶的空气污染监测数据24小时实时地在网上发布,公众随时可以查看。日本实施了国家和地方两级大气质量监测体制,并于2003年设立了“大气污染物质广域监视系统”网站。另外,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还开发了“大气污染预测系统”,提供当日和次日大气污染浓度的预测图,供各方参考。欧洲在较早时期就开始对SO2、NOx、NH3等先驱物进行监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测机制。

(取材于《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雾霾与大气污染的措施与启示》)

7.根据“材料三”,下列技术不能实现低排放,控制污染源的一项是(3分)

A.汽油清洁化处理技术B.有竞争力的脱硫,脱硝技术

C.研制质量可靠的低排放发动机D.开发大气污染预测系统

8.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请你谈谈今后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措施,才能有效治理大气污染。(5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5题。

灵岩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问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境。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佩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②,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镱缃钩③,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④。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⑤,仲父⑥云无害霸;蜀国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竞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⑦之藏,潮无鸱夷⑧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③碧镱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⑤齐国有不嫁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⑦湛卢:宝剑名。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这里指伍子胥进谏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腻无驳蚀驳蚀:因风化而受损害

B.亦区内无绝景绝:绝妙

C.吴王所以囚范蠡也所以:……的原因

D.刘禅竞为俘虏竞:显终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圆井,日池也吴宫美人种香处也

B.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色之于人甚矣哉

C.若受具戒乎望之若在山足

D.宛然石髬中然在今搜伐殆尽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有一砚池,干旱之年也不枯竭

B.僧瞠目不知所谓

山僧瞪着眼睛不知该往哪里去

C.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

即使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能不魂飞心死吗

D.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

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然为寂寞美人的足迹而伤心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著名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馆娃宮。

B.灵岩半山腰有两□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四季常清,晶莹透澈。

C.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又来到东西画船湖,沿笔直的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常人“女色误国”的思想,颇有新意。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2分)

②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2分)

14.第二段写景富于变化,充满情趣。请结合本段内容,仿照句③的形式,将内容补充完整,写在方框内。(4分)

①太湖诸山,□□□□□□□;②响屧松林,□□□□□□□;③西施履迹,碧镱缃钩画石髬。

15.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亡国之罪,岂独在色”?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6~19题。(18分)

木兰花慢游三台①

元好问②

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③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注释】①三台:为曹操所建,三国魏邺都胜迹。下文的“台城”即邺城故都,南北朝时邺都毁于战火。下文的“曹侯墓”“西陵”即曹操陵墓,在古邺城西北。

②元好问:金宋元初人,金亡不仕。以金朝遗民身份凭吊魏都,触目兴感,写下这首词。

③参军:诗人鲍照,曾作《芜城赋》,凭吊广陵,讽刺竟陵王叛乱导致亡国之事。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拥岧岧”三句着力描绘了三国魏邺都的雄壮之景,极力渲染了王都之气象。

B.“只道”两句描写了眼前“江山如画”之景,为下文抒发怀古幽思设下伏笔。

C.“问对酒”两句,作者想到怀有建功抱负的曹操,如今已成一抔黄土,不胜感慨。

D.“青青”两句描绘故都杂草丛生的荒凉,与上阕邺都的繁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17.本词先写昔盛之景,后写今衰之景,在强烈的对比中抒发感慨。下列怀古诗运用了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

A.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宮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B.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D.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金陵图》)

18.这首词下阕写到曹操,苏轼在《赤壁赋》第三段中也写到了曹操,二者借写曹操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词有“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句,由此可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词有“只道江山如画”句,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句。

③本词作者感叹“争教天地无情”。《窦娥冤》中窦娥以“地也,_____________!天也,_____________!”句控诉了天地的无情。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利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和皲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人可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与之。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可,它们今天在哪儿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35亿年前诞现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验——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呢?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市政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树前……终于,政府作出让步,地铁站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取材于王开岭的同名散文)

20.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B.《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明人将其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C.“蒹葭”“雎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意象,“风、雅、颂、赋、比、兴”为《诗经》的“六义”。

D.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包括律诗、绝句,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

B.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忧思。

C.现在的孩子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起作用。

D.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化。

22.文章第①段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4分)

23.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5分)

24.作者在第⑩段写了两则报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25.标题“古典之疡”中的“殇”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读经典作品,可以感受、揣摩作者的性情或精神。请从曹雪芹、鲁迅,路遥、海明威中任选一位,描画你心目中的作家形象。要求:描写细致,形象鲜明。

②《红楼梦》《平凡的世》《呐喊》《红岩》《老人与海》《边城》等六部名著,你最欣赏哪一部?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加以阐述。要求: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③《红楼梦》《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都塑造了具有抗争精神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夏瑜,江竹筠、田福军。上述哪一人物形象最令你惑动?请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的感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7.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古典之殇》中说:“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

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不局限于王开岭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有报道称,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将痛苦记忆从人的大脑中删除的方法。

假如头脑中的痛苦记忆被删除,我们的生活、人生、社会……将会怎样呢?请展开想象,以“痛苦记忆删除以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高三上学期语文调研测试试题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