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老师这有一袋重25千克的大米,你想搬一搬,感受一下有多重吗?
生(齐):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学生活动略)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很重,搬不起来。
生2:我勉强能搬起来。
师:一袋大米重25千克,4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
生3:重100千克。
师:40袋呢?
生4: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师:对,我们就说1吨=1000千克,如果把1000千克的大米装成1大包,你想象一下,让你去搬,你觉得怎样?
生5:肯定搬不动。
生6:我想我能搬得动。
师:搬25千克的大米,你觉得怎样?
生6:我能搬得动。
师:1000千克里面有几袋25千克的大米?
生6:40袋。
师:如果把40袋的大米装成1大包,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
生6:我想我还是能。
师: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好吗?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7:28千克。
生8:32千克。
师:请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有多重?(学生活动略)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说一说吗?
生9:我的同桌不重,我背起来了。
生10:我的同桌非常重,我背不动。
(师有意让生10说,因为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
师:请生6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6:我同桌很轻,我轻松背起来了。
师:这位(班上最重的)也是你的同学,请你也来背背他。
(生6背时显然很吃力,背上的同学差点摔下来,听课的老师忍不住笑起来了)。
师:请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6:太重了,我差点摔倒。
师:你(胖小子)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11:50千克。
师:多少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
生齐:20个
师:请问生6,20个这样的身材的同学合起来,让你去背,你认为怎样?
生6:肯定把我压扁。
师:你认为1吨的东西对你来说怎样?
生6:非常重,老师,我改变主意了:1吨的大米我想我也搬不起。(这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预先调查)请你算一算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
生3:大约33个。
师: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齐:26人。
师: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
生齐:不够。
师:你觉得1吨怎样?
生齐:对我们来说太重了。
[反思]
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
首先让生搬一搬大米,亲自感受1袋25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过想象感受40袋大米的重量,进而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接着让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生根据平均体重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我让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在我备课和多次试教中,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没想到这节课竟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当时有点紧张,我想如果能很好的处理它,很可能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许这男孩只是预先没听明白老师的问题吧,于是我重新引导一次,没想到还是失败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还是能”。好“固执已见”的一个男孩!为了圆场,我说了一句:“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然后回到了预设的下一个环节:让生互相背一背。我一边机械般地教学,一边为自己的话“如果有机会,请你试试。”而后悔,怎样引导才能改变这男孩的想法呢?我边教边想,还是让他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说服自己吧!刚才错过了搬大米这个教育资源,现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这个教育资源了。于是,我有意让一个学生说说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后顺水推舟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20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1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压扁”。并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改变想法了,1吨的大米我想我还是搬不动,太重了”。在老师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此时,听课的老师给予热烈的掌声和满意的笑声,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还是不够的,还有待于不断磨砺、发展。
经过反思,如果再让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导失败时,我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尊重学生的想法,然后及时引导,让他再一次体验。一袋25千克的大米你搬起来了,你真能干!2袋这样的大米就是50千克,(把两袋叠起来)你能搬吗?请上来试试并帮老师把大米从这搬到讲台。我想即使是力气再大也无法能按要求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引导他,如果是40袋就是1吨,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我想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动。”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背一背”。我想我如果这样处理将会更满意、更完美。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这样,我们的课堂会更加多姿多彩。
亲身体验主动感知一文由备课库www.beikeku.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片断]
师:老师这有一袋重25千克的大米,你想搬一搬,感受一下有多重吗?
生(齐):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学生活动略)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很重,搬不起来。
生2:我勉强能搬起来。
师:一袋大米重25千克,4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
生3:重100千克。
师:40袋呢?
生4: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师:对,我们就说1吨=1000千克,如果把1000千克的大米装成1大包,你想象一下,让你去搬,你觉得怎样?
生5:肯定搬不动。
生6:我想我能搬得动。
师:搬25千克的大米,你觉得怎样?
生6:我能搬得动。
师:1000千克里面有几袋25千克的大米?
生6:40袋。
师:如果把40袋的大米装成1大包,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
生6:我想我还是能。
师: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好吗?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7:28千克。
生8:32千克。
师:请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有多重?(学生活动略)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说一说吗?
生9:我的同桌不重,我背起来了。
生10:我的同桌非常重,我背不动。
(师有意让生10说,因为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
师:请生6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6:我同桌很轻,我轻松背起来了。
师:这位(班上最重的)也是你的同学,请你也来背背他。
(生6背时显然很吃力,背上的同学差点摔下来,听课的老师忍不住笑起来了)。
师:请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6:太重了,我差点摔倒。
师:你(胖小子)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11:50千克。
师:多少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
生齐:20个
师:请问生6,20个这样的身材的同学合起来,让你去背,你认为怎样?
生6:肯定把我压扁。
师:你认为1吨的东西对你来说怎样?
生6:非常重,老师,我改变主意了:1吨的大米我想我也搬不起。(这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预先调查)请你算一算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
生3:大约33个。
师: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齐:26人。
师: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
生齐:不够。
师:你觉得1吨怎样?
生齐:对我们来说太重了。
[反思]
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
首先让生搬一搬大米,亲自感受1袋25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过想象感受40袋大米的重量,进而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接着让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生根据平均体重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我让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在我备课和多次试教中,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没想到这节课竟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当时有点紧张,我想如果能很好的处理它,很可能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许这男孩只是预先没听明白老师的问题吧,于是我重新引导一次,没想到还是失败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还是能”。好“固执已见”的一个男孩!为了圆场,我说了一句:“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然后回到了预设的下一个环节:让生互相背一背。我一边机械般地教学,一边为自己的话“如果有机会,请你试试。”而后悔,怎样引导才能改变这男孩的想法呢?我边教边想,还是让他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说服自己吧!刚才错过了搬大米这个
经过反思,如果再让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导失败时,我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尊重学生的想法,然后及时引导,让他再一次体验。一袋25千克的大米你搬起来了,你真能干!2袋这样的大米就是50千克,(把两袋叠起来)你能搬吗?请上来试试并帮老师把大米从这搬到讲台。我想即使是力气再大也无法能按要求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引导他,如果是40袋就是1吨,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我想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动。”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背一背”。我想我如果这样处理将会更满意、更完美。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
亲身体验主动感知一文由备课库www.beikeku.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亲身体验主动感知_教学教案发布于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