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储备 】
1.字词积累
酬和( hè) 文中指用歌应答。
熹( sī)微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吆喝( yā o· he 大声喊叫。
在行( há ng (对某事、某行业)了解仔细,富有经验。文中指唱歌有经验。
箍( gū) 用竹篾或金属条捆紧。
作家作品
沈从文( 1902— 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等,苗族。 1926年起发表作品, 1927年到上海,参加了新月社。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任教,后在北大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有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着。 1978年在中国社科院任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是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并以乡土抒情的美学风格体现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这种风格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 文本解读 】
一、谋篇立意
这篇散文,以极富情趣的语言描写了云南的少数民族歌会盛况,表达了作者对少数民族风俗的热爱之情。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 2— 3:描写山野对歌。这种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三部分( 4:描写山路漫歌。重点写歌唱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衬托唱歌人的优美自然发乎性情的歌声。
第四部分( 5:描写村寨传歌,主要描写盛况空前的歌会场面,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写法。
三、写作方法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场合: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场合: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场合: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手法上:一写唱歌人,二写唱歌的环境,三写唱歌的场面。
四、问题探究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记叙了哪些内容?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叙写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安排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手法安排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全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2.本文选材有何特点?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文章主题。本文围绕“云南歌会”精心选择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等三则材料,从唱歌人、唱歌环境、唱歌场面等侧面作了描绘。材料虽多,但围绕中心,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以点带面,从面到点,点面结合。作者写歌会时十分注意点面结合。在“山野对歌”中,先写面上材料——对歌者的情况,而后写点上的内容——“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最后又写“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回到面上。这就使读者由一般而加深印象,体现出作者在构思上的苦心。这样的例子其它两部分也有。
【 练习解答 】
一 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它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略)
二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强求一律,只要方之成理即可。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月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灵人杰,诚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主脑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在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但必须设法使学生领略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分析得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有所感受即可。总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习、品味,而不是分析、评论。
四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它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一两首唱一唱,说一说。
本题属于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例:“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
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玉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蓝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蓝花花那个下轿来,东张西又照,
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象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
前晌你死来,后晌我蓝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揣上糕,
我冒上个性命,往哥哥你家跑。
我见我的情哥哥呀,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哟,长在一搭。
例二:“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类
云南民歌·猜调(张以达填词编)
1.(独)小乖乖唻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唻,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云南的歌会11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