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

运用“进入角色法”,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

质疑释疑,

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①赏析诗歌的语言

,

理解诗歌的主旨。

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达到感悟和理解。

四、难点突破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确定目标

自主学习

速读

:

(一)简介作者。

(二)掌握本课生字词。

(三)合作朗诵,梳理层次。

1

)标题;(

2

)作者;(

3

)出处及发表时间;(

4

)基本内容;(

5

)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

6

)文章特点及有争议之处;(

7

)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明确:

(一)走近作者:

流沙河,(

1931-

),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1948

年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

1956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

1957

1

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

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

1966

年被押回金堂老家做锯木工谋生,历时

12

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饱经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对此,范朴真曾作藏头诗,赞颂流沙河:

金岁月滤沧桑,沙石

飞卷旧时光,

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其中一张名片覆了膜,朦胧着小黄菊花,淡雅,质朴。这张名片为先生亲笔所书,左上方横写着“

流沙河”,中间两排为居家地址和电话。下面偏右横写着八个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源于东汉杨震。杨震任太守期间,有豪绅重金向他行贿,杨震不肯受。豪绅说,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话告诫自己和忠告友人,为人为文都得讲个良心、正派。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名片也如其人。流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诉我们的,绝非“清高”“谦虚”所能概括。

(二)掌握字词。

寂寥(

li

á

o

):寂静;空旷。扒窃(

p

á)

玷污(

di

à

n

):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

z

ǔ

zh

ò

u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

zhu

ó)洗。缀连(

zhu

ì)蜕(

tu

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

ju

é

ji

à

ng

):(性情)刚强不屈。

(三)合作朗读全诗。

[

温馨提示

]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

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学生放声集体合作朗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要求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2

3

4

7

8

11

节男女生分读。

(四)概括诗意、梳理层次:

概括诗意:

1

、总写理想的意义。

2

、人类理想总在发展。

3

、一代代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4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挫折。

5

、理想给人力量。

6

、理想的实现需要牺牲。

7

、理想使人正确对待荣誉。

8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

9

、任何人都要树立理想。

10

、要拥抱理想,珍惜理想。

11

、坚守理想,成就非凡人生。

12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梳理层次:

1

、理想的意义

(1)

2

、理想的具体意义(

2-11

1

)历史意义

(2

3)

2

)人格意义

(4

5

6

7)

3

)人生意义

(8

9

10

11)

3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12)

三、小组合作

师生互动

要求:进入角色:

与诗人面对面

质疑释疑,品析语言。

全班分为两大组,深入思考

,

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A

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诗

歌主旨、表达的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B

组同学为

诗人流沙河

组,与

A

组的同学对话,回答

A

组同学的问题。

预设问题(

1

1、

1

节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

、“引你走向黎明”,“黎明”具体指什么?

3

、第二节分别从哪两个角度说“理想是逐步提高的”?

4

、第三节中“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明确

1

、第一节: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针。还运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这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在全诗中有统领作用。

2

、黎明指理想的境界。

3

、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诗中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4

、生动形象揭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预设问题(

2

1

、第六节中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2

、第七节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3

、如何理解“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这两句诗?

明确:

1

、是。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牺牲的是个人利益。

2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不过这荣誉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

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尽管处境寂寥,但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

,

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然而毕竟被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4

、坚守理想、忠直厚道的人,是非分明,坚持正义,常常遭受非议、排挤、诬陷、打击乃至牺牲。

如南宋的岳飞坚持抗金,受秦桧陷害而死,由于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放弃希望;当代优秀青年的楷模张海迪身患疾病而高位截瘫,她身残志坚,不断学习,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获硕士学位。

预设问题(

3

1

、“大写的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你能举出例子吗?

2

、第十一节和哪一节在内容上形成对比?

3

、“夸耀着当

年的功勋”,为什么说是“可厌”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是可笑的?

4

、“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

?

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

明确:

1

、“大写的人”指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周恩来,他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最终成为一个对中国革命有巨大贡献的伟大政治家。

2

、和第八节内容相对。

3

、只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向人表白当年的功勋,不思进取,当然令人讨厌。

遇到事情,只会怨天尤人,不去努力适应环境,一味诅咒眼前环境,当然可笑。

4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在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年代。

四、小结

(一)主旨

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

特点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用“是字句”、“使字句”,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

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一连串的“理想是……”、“理想使……”,从多角度赞美理想,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五、体验拓展

1

、小试牛刀

请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诗节背出来,送给同学、自己或全班同学。

要求以这样的格式来表达:

“我把

……

送给某某同学(自己、全班同学),希望他(她、自己、大家)

……

2

、大显身手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第一节,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示例:

理想是云

,

落下霏霏细雨

;

理想是雨

,

聚成浩瀚的海

;

理想是海

,

托起梦想之船

;

理想是船

,

载你迎风远航。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3

、比较阅读:

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

?

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参考答案: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如:《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又如:《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

/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六、布置作业

读了这哲理诗,你对理想一定有了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

300

字左右的随笔。

教师寄语:

同学们,人生因为有了理想而精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与民同乐”的欧阳修都光照千秋!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自古英雄出少年”,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附、板书设计:

一、理想的意义

(1)

历史意义

(2

3)

二、理想的意义

人格意义

(4

5

6

7)

人生意义

(8

9

10

11)

三、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12)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第06课-理想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