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要详略得当

教学目标:

1、 掌握什么是详写和略写,以及详略的作用。

2、 掌握详略的原则。

3、学会根据写作需要详略互换。

4、根据所学的方法进行修改文章。

教学重点:

掌握详略的原则,学会根据写作需要详略互换。

教学难点:

根据所学的方法进行修改文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二、亮标

1、了解写作中详略安排的意义。

2、学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地写人记事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一:课文案例分析,明确详略安排的意义

我们来读一读鲁迅先生《社戏》里的文段,感受详略的魅力。

①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

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

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

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

笑起来了。OIUJK;’

4

②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

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

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

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比较两段文字,在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探究:第一段是略写,第二段是略写。因为“社戏”是文章的中心内容,而钓鱼钓虾则是为了衬托社戏,所以略写。

明确:(一)、弄明白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 二)、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详写:就是把主要内容(重点内容)细致地描写出来,详写必须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完整。

略写 :就是对次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或较简单的一段话,简明地叙述一下。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二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三)、详略与中心的关系

1、要根据中心定详略。

总的原则是: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详略。

在一篇文章里,详略得当,就能重点突出, 更好地表现中心, 增强表达效果。

2、选用详略有“三爱”:

一是,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要“偏爱”,当详写;

二是,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一般材料,要“关爱”,当略写;

三是,对表现中心无关的材料,要“割爱”,舍掉不写。

自主学习二:结合提纲,明确详略安排

为了庆祝春节,大家分为幼儿组、青年组、成人组、老年组,举办家庭春节晚会,老师要求以此为素材写篇记叙文,请结合老师提供的提纲说说你会怎样安排这次晚会的详略呢?

提纲: 《“家庭春晚”》的提纲:

(一)“家庭春晚”表演的原因。

(二)“家庭春晚”表演的过程:幼儿组表演歌舞,青年组表演街舞,成人组合唱歌曲,老年组表演秧歌。

(三)“家庭春晚”带来的欢乐。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安排详略 ,并说明理由 。

小结:围绕中心安排详略。

典型人物详,其他人物略。

主要事件详,相关事件略。

思考明确: 1、《阿长与山海经》一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读《我的老师》一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得出结论一:根据文章的中心:

3、读《背影》一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4、读随笔化写作教材第89页《迟到》 哪一件事详写?哪一件事略写?

得出结论二:根据文章的题目:

教师明确:( 四)、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在落实详写、略写时,有“五看”。

一看“文体”:

〖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对人物的“五大描写”(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要详写。

〖记事的文章〗事情的经过是重点,事情的发展、变化,要详写。(叙事时,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上感情来描述;细节部分要细致描写;感人部分,要写具体。)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这就是详写。

〖写景的文章〗景物特点是重点,景物特征要详写。(要用恰当的语言,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景物之特点。)如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花、春雨、春草等景物的描写。

二看“结构”:文章的正文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

三看“内容的性质”:主要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

1、为主要内容做准备、做铺垫的地方,要略写;

2、和主要内容作对比的地方,要略写;

3、为主要内容作陪衬的地方,要略写。、看戏与归航等情节,略写乡间生活及看戏的原因,这样不仅鲜明地突出了乡村少年淳朴善良、天真可爱的形象特点,也巧妙地交

如《社戏》一文,详写行船代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四看“表达方法”: 描写、叙述,要详写。抒情、议论,要略写。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

五看“文题”: 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即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这个文题,重点是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会偏离题目的要求。

(五)、哪些地方要详写, 哪些地方要略写?

哪些地方要详写?

1、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要详写(要敢于放手去写,要细致的刻画,充分地发挥);

2、在写事的文章里,事情的主要片段(能突出事件的意义),要详写

3、在写人的文章里,主要人物要详写;

4、在写景的文章里,景物特点要详写。

哪些地方要略写?

1、次要材料,要略写;

2、一般情节,要略写;

3、次要人物,要略写;

4、议论、抒情部分,要略写;

5、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要略写;

6、铺垫、陪衬部分,要略写;

7、孤立的、点滴材料,要略写;

8、无重大意义的材料,要略写。

自主学习三:课文举例,详略原则,注意事项

(一)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读《背影》买桔子一段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得出结论一:过程详,结果略。

2、读《芦花荡》哪个人物详写,哪些人物略写?

得出结论二:主要人物详写,次要人物略写。

明确:详写的两个原则:(1)过程详,结果略

(2)面上略,点上详

(二)作文中存在问题:

(1)一律略写。

《我的一家》:“我的一家是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在炼钢厂工作,他是个先进生产者,每天早出晚归。妈妈是中山小学的老师,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备课到深夜。我奶奶年纪大了,但还是抢着帮家里做事。我是家中大家最宝贝的,只管读书。家里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做我家第一个大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多快活,我希望大家都有我一样的家庭。”

(2)一律详写。

《记一次参观活动》:“元宵节那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豫园。豫园门口面临湖心亭和九曲桥,临湖种着一排垂杨,鸟在树上叫,垂杨拂着水面,水中的金鱼自由自在地游着。豫园的大门黑漆漆的,看上去又厚又沉,门上有两只张着大嘴的狰狞兽环,门框上首有砖雕的各种小人儿,古色古香的。进门是个院子,种着几棵古树,干干净净,中间立着张豫园情况介绍牌,工笔书写的字又扼要又全面地介绍了豫园情况,使人一进门就对豫园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院子的北端有座三穗堂。三穗堂高好几丈,真是宽敞,厅堂中有一个天坛灯,也高好几丈.灯座会转动,一些仙女随着转盘转好像在翩翩起舞。三穗堂后是仰山堂。仰山堂不大,梁是用彩色描的。有一块匾额写着:‘此地有崇山峻岭。’堂前有一个靠水的栏杆,可以坐在栏杆边欣赏眼前的一片绿水。这里还有荷花灯,叶子青青,红色的荷花绽开来了。仰山堂上面是卷雨楼。登上楼去看山,楼对面的大假山都在眼前了。那山美极了,黄石堆得重重叠叠。山上有个亭,叫‘望江亭’,据说以前站在那里能看到黄浦江。大假山一侧可以看到围墙,围墙上盘着一条龙,龙瞪着眼,张着嘴,须子在舞动,像要飞起来。围墙刷得雪白,和上面黑色的瓦形成鲜明的对比,看起来格外叫人舒服。”

(3)主次颠倒。

《记一次球赛》:“今天我们班的‘小火车头’队和六年级(3)班的‘冲冲冲’队比篮球。比赛前,我们真忙透了。张华准备毛巾、茶水。他可真道地,毛巾上还洒了点花露水,他说这样可以刺激头脑,清凉清凉。李平心负责战情分析,随时注意队员的打法有什么毛病,以便及时向领队报告,供他参考。张茜负责啦啦队,她带着班级中嗓音最响的六个女同学站在场地两边,她说左右一起喝彩,效果最好。我呢,打杂差,水不够去打水,衣服没人管看衣服,毛巾来不及送送毛巾,别人喝彩嗓子哑了,我顶着…… ——,随着叫子声,比赛开始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拼搏。我队的小虎可真是只小老虎,他一下子带球插到对方篮下,一投就中了。‘投进啦,投进啦!加油,加油!’啦啦队叫得响极了。随着啦啦队不断的喝彩声,我们队接连又投进好几个球。但‘冲冲冲’队也不是好惹的,他们急起直追,场上的分数交替上升,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但由于我们队顽强拼搏,终于以42∶40胜了他们。 ——比赛结束了,我们欢腾跳跃,庆祝胜利。‘冲冲冲’队这次失败可能是他们太大意,他们以为是六年级冠军,就不把我们八年级小弟弟放在眼里。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这次比赛虽然胜利了,但要吸取更大教训,争取更大进步。”

(六)、运用详略时,应注意的事项。

详略不当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平均使用笔墨,均不细写;

二是写人时,主要人物不详;次要人物不略。记事时,主要情节不详;次要情节不略。写景、状物时,主要方面的主内容不详;次要方面的次要内容不略。

三是该突出中心的地方,不详;与中心不密切的地方,不略。

四是采用点面结合方法的,“点”上的材料不详写;“面”上的材料不略写。

四、方法探究

(一)如何详写,浓墨重彩。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

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

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

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讨论交流:圈画出文章中的动词,“拨”、“点”、“磕”、 “退后”、“上前”,这些动词既流露出孩子们心情的愉悦,又表现出他们的能干。

这种动作的细致描写就像是电影中的慢镜头,我们把它称为慢镜头展示法。

(2)汤的灵魂

妈妈常说,久煲慢热的汤水,能润喉、润肺、润心、润肠,不管有多疲劳,只要喝一碗这样的汤,所有透支的精力都能得到滋养。

妈妈熬汤的过程是这样的:将莲藕、花生、蹄子、八角、桂花等蔬菜和佐料小心翼翼地放进瓦锅,然后如守护神一般,凝视着水中的精华,守护着它的变化。等到了一定的时候,妈妈揭开锅盖,用勺子轻轻地搅动一圈,那些点缀在莲藕间的花生,红艳艳的,像晶莹剔透的宝石,让人垂涎欲滴。

此时,在书房写作业的我会听到厨房里传出的美妙声音:有时飘扬着清越悠扬的笛声,有时飘扬着清越悠扬的笛声,有时流淌着叮叮咚咚的山泉,有时又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则如锣鼓般激越雄壮。

无色无味的水,煮成汤之后,使有了美丽的灵魂。这一灵魂,也就是汤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讨论交流:这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文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把无形却深沉的母爱展现的如此动人。

小结:这种围绕一点,采用多种描写方法,纵横交织去表现主题叫蛛网式布局。

(二)略写的力度

读《轻轻掩门》说说划线句子详略处理是否恰当

轻轻掩门

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天都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爸爸关门很轻、很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

有一天,爸爸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室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发出了声响。

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还有的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留在一个备受惊吓的脑海中。

相比之下,爸爸掩门的声音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这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有一天晚上,我的作业很多,一直做到很晚才做完。想到又可以看到老师赞赏的眼光,我就长舒了一口气。收拾完书包,伸了一个懒腰,我想去喝杯茶。在路过爸爸房间时,发现爸爸已经睡着了,但房门还没有关。我走进去,轻轻地为他盖好被子,关好门。我暗自庆幸没有惊醒父亲枕着的梦。

讨论交流:不合理,文章表现的是父爱,父亲关门应该详写,而最后一段与主题无关的事件应该删去。

小结:略写的方法,惜墨如金。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起笔说一句)

2、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概括写一点)

3、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收笔回一下)

总结:详略安排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进行取舍,突出关键。不能因为过程短就略写,不能因为事情多就详写。详写时要浓墨重彩,略写时要惜墨如金。

练一练:根据主题需要对第二段和第六段进行增删修改。

师总结:略写详写就像是文章的绿叶红花,相互映衬。我们在选择和处理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和运用。

选择材料抓重点,无关主题快删去。

次要部分捎带过,重点部分必详写。

疏密有致巧安排,淡妆浓墨总相宜。

五、牛刀小试:

练习之一:由略变详

下面是文章《夜访同学家》中的一段:

天很黑很黑,我害怕极了。可是我想到自己对同学作的保证,就鼓起勇气,坚持走到了同学家。

分解为三点:

1.到底怎样的黑?黑到怎样的程度?具体情况是什么?

天阴沉沉的,到处漆黑一团,伸受不见五指。我便像瞎子似的,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2.到底是怎样的害怕?

突然,远处传来几声“叽叽喳喳”的鸟叫,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可是一不留神,被砖块绊了一跤,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3.当时自己又是怎样想的?

我想退缩了,可转念一想,难道我能说话不算数吗?能让同学说我是胆小鬼吗?我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想到这里,我不那么害怕了,勇敢地向同学家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唱电视剧《西游记》里的插曲呢!

练习二:由略变详

《我尝到了劳动的甜头》的文章:“我先是取菜,又是找火柴,火又烧不着,顾了这头顾不到那头,出了不少洋相,但最后还是把饭菜煮熟了。”

答:把省略的补完整,不具体的写具体。即分别回答下列问题即可。

从哪儿取菜?怎么取?“烧不着”的火是怎样的?“这头”、“那头”具体指什么?出“洋相”的细节又是怎样的?这些都得详写。

具体方法是: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尽量使过程具体化、细致化;运用修辞格,增强生动性。

拓展后:

我先从自家菜地里挖来一棵大白菜,去跟去黄叶,冲洗干净,然后准备点火,可连续下了几天雨,仅有的一盒火柴全潮了,怎么办?到商店买?不行,时间来不及。我灵机一动,拿出我的心爱之物——凸透镜,利用刚从云堆里钻出来的太阳稍稍“加温”,火柴变干了,我连忙拿出磷纸一划,‘哧’的一下点着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赶忙找了木柴。锅里的水渐渐蒸发了,我找出油碗,模仿着妈妈的样子,舀了两匙油倒进锅里,又赶忙跑到灶前塞上几根木柴,再回头抓起菜刀准备切菜。还没开始切,锅里的油就溅开了,油烟滚滚。我连忙三刀并作两刀,三下五除二把菜切好,一古脑儿全倒进了锅里。“嚓——”热油与白菜接触爆发的声音几乎把我吓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抓起一把盐一撒,然后就翻炒起来。咦,怎么越炒越别扭?我定睛一瞧,原来手中抓的是把勺子。我用勺炳敲敲自己的脑袋,心里就觉得好笑。我赶紧换了一把菜铲,翻炒了几下,奇怪,怎么没有动静了?我走到灶前一看,灶里一点儿火力也没有了。待柴火被重新点燃后,我疲惫地往木柴堆上一坐,用旺火拼命地“加热”,直到锅里‘叫唤’起来,锅盖周围‘楚歌四起’,我才走上前去揭开盖子。我的天,菜全被煮过了头。

练习之三:由详变略

换笔芯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写作业。正写着,笔写不出字了,他拧开笔简,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没水了,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换一支。于是他放下手中一切,站起来,走到放笔蕊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看见有放笔蕊的盒子,打开,取出一支新笔蕊,盖上盒盖,关上抽屉,回到座位坐下,拿起笔筒,把新笔蕊插进去,又拾起笔头拧上,在纸上画了两下,有水了。他拿起旧笔蕊,站起来,走到垃圾篓边,把旧笔蕊扔进垃圾篓中,又走回座位坐下,又接着写作业。

讨论:这是换笔蕊的原生态文。很罗嗦。我们分析这件事,会发现,这件事的经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拿笔蕊,二是换笔蕊。由于要求写‘换’笔蕊,所以拿笔蕊的部分是次要的,可以略写,即把‘他放下手中一切,站起来,走到放笔蕊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看见有放笔蕊的盒子,打开,取出一支新笔蕊,盖上盒盖,关上抽屉,回到座位坐下,拿起笔筒’这一段话写成‘他拿来一支新笔蕊’就行了。

减缩如下:

换笔芯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写作业。正写着,笔写不出字了,他拧开笔简,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没水了,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换一支。他找来一支新笔蕊,插进笔筒中,拧上笔头,在纸上画了两下,有水了,于是他又接着写作业。

讨论:此文就是上文经过详略省后的文章,它具有‘具体、完整和突出重点’的写作特点。

六、学生修改自己的随笔,看看哪些随笔存在详略不当的地方,进行修改。

七、学生展示作品,比较修改痕迹。

八、把修改后的作品抄写作品集。

【例文欣赏】

中学生的一天

“叮铃,叮铃……”

“小懒虫,快起来,没有出息的东西,第一天就这样,还想考大学!”

闹钟发出的刺耳的金属敲击声,夹杂着妈妈絮絮叨叨的话语,打断了我那均匀、酣畅的鼾声。张开沉重的眼睑,望望墙上昨天父亲为我制订的、也许墨迹未干的“晨读计划”,在连打几个哈欠之后,我赶紧穿衣下地,飞快地抄起英语书,窜出房门,趁妈妈不注意,顺手“拐”走了门旁的篮球。

“李娜娜,76分,张秋梅,89分……”数学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在静寂的教室里回荡着,撞击着一颗颗颤抖的心。我慢慢抬起头,望了望王锋——我班上数学成绩最好的数学科代表,哟,他这是怎么了:腿轻轻地抖动着,两只手不自觉地用力捏着钢笔,眼睛紧盯着老师的嘴巴,嘴唇颤动着,而且,每当老师念到名字的读音与“王锋”差不多的同学时,他脸上的肌肉就重重地抽动一下。再看看他的坐姿,简直像一支绷紧的弹簧。忽然,数学老师提高声调,宣布道:“王锋同学,91分,最高分!”只见王锋猛地一晃,身子顿时萎缩下去,像大病未愈的人,无力地靠在椅背上。我心中不禁一惊,做一名好学生真难啊。

午后的阳光,火一样炽热,烧烤着夏日的大地。蒸笼般的教室,刚才还吵吵嚷嚷,现在趋于安静,因为历史老师又利用体育活动课来“加班加点”。讲台上,她不厌其烦地讲着,喊着,试图感化那些矢志“学理”的学生。我同情地看了看历史老师那颇有些气急败坏的样子,悄悄打开了手中的《化学指南》……

自习课,有的同学孜孜不倦,有人甚至“挥汗如雨”,然而,对于我们这些酷爱“自由”的人来说,后面有人在唠嗑,只有当“班主任来了”这句激动人心的话语响起的时候,这些“自由爱好者”才正襟危坐,装模作样地学起来。

夜幕降临,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在灯光下,你会找到一个苦读的身影。其中,有我,有你,有他……

【例文简评】: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中学生的一天”。以中学生活的紧张忙碌为中心,精心选取了最能体现这一中心的典型材料(如早晨那急骤的闹钟声,听成绩时的紧张,一面听课,一面复习化学等),真实地反映了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生的某些扭曲的心理。本文语言生动,擅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理。如“顺手‘拐’走了门旁的篮球”这个动作,表现了“我”在不情愿中的一种反抗心理;对王锋的动作、神态的刻画表现了这个优等生的可笑而又可怜,让人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病文修改】 归 途

上完这节课,我就可以回家了。唉,怎么还不下课呢?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我把书包往肩上一甩,三步两步跑下楼来,驾上单车,飞也似地冲出校门。

我穿过拥挤的人群,突然一下子撞了前面的老太太一下。老太太回头望着我,说:“孩子啊,你骑车可一定要注意点啊!撞着了人可不是好玩儿的呀!”我抱歉地一笑,赶紧向前骑去。

真不明白今天哪来这么大劲儿,车轮在不停地转,越转越欢,我已遥遥领先。

“咔嚓”,怎么了?见鬼,链条掉了。我急忙跳下车,摆弄起来,可半天也没弄好。“怎么啦?我来帮帮你!”我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同学戴文强。他三下两下就把我的车子弄好了。我跳上车,又向前冲去。

一路急驰,我竟也不觉哼起了不知名的小曲儿:“真呀真快活……”

啊,快了,快了!村口站着的是妈妈。“娟儿,回来了!”妈妈向我挥着手。

回到家里,我放下自行车和书包,直奔饭桌。哇,这么多可口的菜!

“娟儿,快吃。在学校总是吃冷菜,在家可得多吃点,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妈妈一边往我碗里夹菜,一边抚摸我的头,“看,又瘦了。”

“知道,妈,您也吃呀!”我看着妈妈日益消瘦的脸庞,深陷的眼窝,霜染的白发,心里一阵酸楚。

“现在学习抓得挺紧吧?可不能松劲儿。要注意身体,离期中考试不远了。”爸爸的话很平静,却饱含着无限深情,很深沉。

多好的父母,多好的家啊!我想。

【老师点评】:这篇文章选材有生活气息,笔端流露着真情实感。但作者在写作中过于讲究叙事的完整,结果导致详略失当,湮没了文章的重点。以时间、地点等为标题的作文,对文章的写作重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必须是在相应的时间或地点发生的事。“归途”二字作为标题,要求我们应该将归途中的所为所见所思所感作为叙写的重点。详写了发生在家中的“餐桌关爱”一事,即使在生活中确有其事,但它显然不是“归途”上发生的事,与题目要求相左,因此必须大胆舍去。本文的修改,应该将选材和详写锁定在“归途”中。宜用“‘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作为线索,选好典型细节,调动多种描写手段,强化心理活动描写,以收到切合文题、突出重点、感染读者的良好效果。

【例文精批】:

送你一轮明月

是的,我们又输了。偌大的露天篮球场上仍弥漫着一股塑胶漆味,巨型探照灯强烈的光刺得我睁不开双眼。

坐在寂静的考场,往事历历在目……

我躺在球场上。身旁夹杂着哀怨与欢呼的混音离我时近时远,我悲愤到想永远躺在这里,我绝望到海枯石烂……

五分钟前,这里人声鼎沸,所有人都将期待的目光投向球场,我们在和对方的殊死搏斗中只落后一分了,希望全在这最后时刻!结局掌握在我手里!然而,时间只允许我瞬间出手,当所有观众都屏住呼吸期待着奇迹发生时,我终于在最后两秒投失了那颗三分球!是的,理想似乎很难跨过现实的门槛。

此时,静谧的环境与充足清新的氧气足够我安静地好好冥想,我们曾在球场上输过无数次,每次被击倒又顽强地站起来。可这次我们又被打趴下,而且趴下得这么心不甘、情不愿!什么时候才能让这样的挣扎显现意义?

突然,身旁传来一阵咳嗽声,是父亲。看来他一直陪着蹲在我身边。我无力地扭过头,他马上把手搭在我肩上,眼睛微眯,仰头,指着那棵庞大的香樟树,说:“儿子,你看没看得到天上的月亮?”其时,月亮被樟树纷繁的枝叶枝条遮住了全身,无法看到,我摇头。他小声地笑了,又说:“那么,你能说它不存在吗?”当然不可以!我默不作声地再摇头。父亲突然站起来,迅速从地上捡起一根长竹竿,敏捷地跳上树旁的石台阶,踮脚,伸手,用竹竿吃力地向樟树叶挥去。我十分迷惑,但还是低下头,仍沉默不语。一会儿后,父亲用惊喜的声音唤我,我抬头一看,樟树叶被他一一拨开,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我的眼界顿时豁然。父亲用他伟岸的身姿保持着拨树叶的姿势,气喘吁吁地说:“其实,你们和我一样,都在为一睹明月而奋斗,只不过我能坚持拨开最后一片枝蔓的障碍,而你们没有。”我似有所悟,继而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我羞愧地站起,抬头挺胸,心中涌起无限感动。

我没有放弃!我没有消沉!在完成功课的前提下,我一有时间便到香樟树下练球,虽然那轮明月仍被它遮挡。我的汗浸透上身,哪怕低头俯腰用裤子擦也不在意;我跌倒了,哪怕鲜血渗出了护膝也不停息。烈日炎炎下,我为“那轮明月”挥洒汗水;狂风骤雨里,我为“那轮明月”磨炼意志……

那晚,当我像个熟练老成的炮弹手一样将最后一球准确无误地轰入篮筐后,我们终于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我蓦地抬头,那晚的月光格外皎洁,娟然如拭。在如潮的鲜花和掌声中,父亲,那拨开樟树叶的伟岸身姿呈现眼前,犹如天上那轮明月,清亮皎洁。一种抑制不住的情感哽咽在喉:“父亲,谢谢你送给我的那轮明月。”

【老师点评】: 运用倒叙略写球赛结果,运用描写性语言略写输球后的氛围、情绪。

过渡,引出下文的叙述。

回顾五分钟前,略写“我”产生绝望情绪的缘由。

这一部分意在烘托主题。

送“我”一轮明月的人——父亲出场。

站、捡、跳、踮、伸、挥,对父亲的动作加以详细的描写,生动细腻,简短有力。详写“父亲”是主题的需要,这一点不可忽略。

本段详写父亲的言行举止,详述“我”因感动而振作的过程,这一部分最能突出主题。

略写“我”之后的历练过程。

回扣主题。略写“我”终于成功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亮点综述】:

有详有略,层次分明作者的思绪与情绪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转换,在转换中,作者抓住了“有详有略”这个记叙的法宝,从而使文章层次更加分明。因为父亲是“我”由绝望转为坚强的关键,是表现文章主题的关键人物,所以作者详细地刻画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而球赛只是故事发生的一个背景,一个抒发情感的载体,一个不可或缺的陪衬,不能不写,故而略写。

详略得当,主题突出本文作者很注重细节,写球赛失利以及自己的绝望情绪属于略写,但比较生动细致。写送自己“一轮明月”的父亲则更加详细,父亲的语言以及拨开香樟树让月光洒下清辉时执著敏捷的动作与伟岸身姿,简直是入木三分。父亲这轮明月涤尽了“我”内心的绝望,照亮了“我”成功的路。父亲无疑是“我”奋起的支柱,是“我”战胜绝望赢得成功的金石。因而对父亲精致的刻画,是详略安排极为精当的体现,是主题清晰突出的体现——在人生旅途中,“我”收到了父亲馈赠的一轮“明月”。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写作《叙事要详略得当》教案3(含例文)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