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

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下面以《台阶》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一定教学中进行作文指导。

文眼很关键。

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如《台阶》一文的文眼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次问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学生很多人会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要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结构上要前后照应。

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台阶》的教学之中,我们教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出答案: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

)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

)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

)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

)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教师应重点强调(

1

)、(

3

)两点,造新屋时托它闪了腰的石板是父亲当年背下来的;当年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的低台阶,现在的高了却让父亲挑水闪了腰。这前后一照应,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边跃然纸上了。同时我们要让学生记住以后在写作在也尝试着应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台阶》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其实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以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可以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而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因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钻入别人的脑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另外这里还要讲讲环境对人物心理的烘托。“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摇动了父亲的心,做高台阶的新屋正是父亲心上飘不去的烟雾。”这样一讲,环境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学生很容易感知。由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

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

总之,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只有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台阶》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