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专题鸟 主备人 编号
教学目标(幻灯片2)
1.通过学习《专题鸟》,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3.通过阅读鸟的诗文,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4.谈鸟时,围绕课文提出的四个问题,发挥创造性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5.通读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鸟的诗文,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两个黄鹂鸣翠绿,一行白鹭上青天。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走进大自然,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无不触动着历代文人的诗情、豪情;走进鸟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更触动我们关爱自然,保护鸟类的侠骨丹心。在春天步履匆匆的走过时,留下了同学们探寻的足迹。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专题鸟》。
二、观鸟——欣赏其美。
阅读一组“鸟”的图片,思考:(1)观鸟的目的是什么?(2)观鸟的时间是什么?(3)观鸟有哪些内容?
(幻灯片11)
过渡语:感受了一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鸟的视觉盛宴,更让我们喜欢鸟,亲近鸟,做鸟的朋友,就让我们一起歌咏鸟。
三、咏鸟——体会其情。
(一)学习古诗《闻雁》。(幻灯片16)
1.作者简介: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783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夏天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2.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3.阅读全诗,思考问题:
(1)“故园渺何处?”采用何种修辞?句中“故园”指什么?“渺”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设问。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思乡之情不言而明。)
(2)“归思方悠哉。”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有何作用?
明确:直抒胸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3)“淮南秋雨夜”一句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地点和季节。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秋雨,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衬托诗人的归思之情。
(4)“高斋闻雁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思乡之情。解析: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中,历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4.总结:(1)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对“归思”和“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2)全诗意境高古澹远,语言质朴自然。
(二)学习古诗《池鹤》。(幻灯片17)
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2.译文: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3.阅读全诗,思考问题:
(1)“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 作用: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成语:鹤立鸡群)
(2)“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中“丹砂”“白雪”比喻什么?
有何作用?
明确:“丹砂”比喻“丹顶鹤头顶上朱红色的皮肤”,“白雪”比喻“白色短尾”。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池鹤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色彩美。
(3)“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反衬(对比)。 丹顶鹤和鸬鹚对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鹦鹉“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媚。“苦嫌”,诗人痛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4)“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句中“怅”是什么意思?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怅”,惆怅,不如意。 “怅”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
(5)“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写池鹤的鸣声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4.总结:(1)中心意思:全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写作特点:托物言志:以鹤为喻,抒发感情。
(三)学习古诗《迎燕》。(幻灯片18)
1.作者简介:葛天民,南宋越州山阴人。初为僧,后还俗,居西湖上,所交皆名士。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有《无怀小集》。
2.译文: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3.阅读全诗,思考问题:
(1)“咫尺春三月”用“咫尺”状“ 春三月”,有何作用?
明确: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
(2)“寻常百姓家”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有何作用?
明确:“寻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
(3)诗人为什么“不下旧帘遮”?
明确:为迎新燕入。 分析:“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帘”惟其“旧”,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无财力换上新“帘”。“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有致。
(4)请描述“微雨飞燕”图。
明确: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 分析:“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4)“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写燕子生活的自由自在,暗示了什么?
明确:暗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分析: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伴过年华”。
4.总结:(1)全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暗示诗人隐居生活的喜爱。 (2)写作特点:善于捕捉具有特征的细节,以点概面,以静显动,视觉美与嗅觉美交织;似画,而又为画面所不可企及,显示了诗之为艺的特殊表现功能。
四、读鸟——悟其内涵。
(一)阅读屠格涅夫《鸽子》,回答问题。(幻灯片22-24)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在暴风雨来临前,各种鸟类都躲藏起来,一只白鸽找回另一只白鸽相伴归巢。 暴风雨来了,它们并翅依偎在屋檐下的故事。
2.屠格涅夫写风雨大作中的白鸽,描绘了哪些画面?
明确:雷雨到来之前,环境的变化(雷雨酝酿,郁热狂躁);雷雨迫近时,鸽子的出现(寻找同伴,相与归巢);雷雨到来时,一对鸽子安宁地在一起(并翅依偎,共享安宁)。
3.课文的第一个场面描绘了暴风雨逼近时天气的恶劣, 其他鸟类都躲藏起来, 但是鸽子却去寻找同伴并相与归巢,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坚毅、勇敢,与同伴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崇高情谊。
4.第8—11 段,当脑海中想象出这一生动的场面时,你的心中会有一种什么感觉?
明确:安宁,温馨。
5.“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风雨大作中的鸽子,寄托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白鸽的坚毅、勇敢和对同伴救助精神的赞扬之情。
6.结尾处写道“它们很安宁!我看着它们,心里也很安宁……虽然我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永远是孤零零一个人”,作者为什么会有“孤零零”的感觉,这要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明确:19 世纪的俄国处于农奴制社会,屠格涅夫积极参加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但斗争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后来与战友发生了分歧,这使他十分苦恼,课文中说“我只是孤零零一 个人” ,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7.作者看着鸽子很安宁,虽然“孤零零一个人”,但“心里也很安宁”,这表达了他的一种美好理想,你能说说这种理想是什么?
明确:希望人类像鸽子一样过着安宁生活。
8.本文采用了衬托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用大雷雨和麻雀等鸟儿来衬托鸽子的坚毅,勇敢和友情;以鸽子的安宁来衬托自己的“孤零零”的心境所得到的“安宁”。
(二)阅读《空山鸟语》,回答问题。(幻灯片25)
1.理清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2):说自己“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鸣”,总领全文。第二部分(3-6):具体描写在山上听鸟语的情景。第三部分(7-9):抒发自己听鸟语后的独特感受。
2.本文生动记叙了作者在空山听鸟语的情景,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明确:抒发了从鸟的“美妙的清音” 中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的独特感受,表达了自己“想做一只鸟”、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3.作者虽然认为山上的花、 树、石、风、云都令人“神迷”,他最喜欢 的事却是听鸟声。产生这种“偏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听鸟声能使自己的心灵贴紧山的心灵;②作者从小就喜欢听鸟声,希望通过听鸟声来重温“旧梦”;③作者能从鸟的“美妙的清音”中,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④鸟鸣是自由自在的,作者向往这种自由生活,甚至自己“想做一只鸟”。
(三)阅读参考资料,回答问题。(幻灯片26-28)
1.阅读第一则资料,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始祖鸟是由一种小型恐龙演化而成;辽宁北票市孔子鸟化石发现的重要意义;希望国人普遍提高欣赏品味。
2.阅读第二则资料,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主要说明飞机由飞鸟仿生而发明出来的,但它和鸟类的飞行相比,仍然是望尘莫及,启示我们进一步根据鸟飞行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来完善飞机的性能。
3.阅读第三则资料,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主要说明“电子鹰眼”是仿鹰眼而发明的。如果给导弹装上“鹰眼系统”,就能百发百中。
4.三则材料,有何共同之处?
这三则资料互相联系,由浅入深,由远到近,逐层深入,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在写法上采用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生动。
五、议鸟——关其命运(幻灯片29-32)
1.本专题的一组文章,有中国作家写的,有外国作家写的;有古代作家写的,有现代作家写的。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你认为他们在对人和鸟的关系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看法?
明确:天高任鸟飞,万古人类情。鸟是人类的益友。古往今来,鸟的色泽和灵巧,矫健和辛劳,啼声和灵性,赋予文人骚客多少情思和灵感。人们也对鸟的感悟、移情、联想中,以鸟为审美对象,在“人与鸟”这一命题下,谱写出一篇篇以鸟为题的华章。所以说,人与鸟是共存的,人与鸟的心灵是相通的。
2.鸟类是人类益友,是国家自然保护财富,你能采取哪些措施,使鸟类得到有益的保护?
明确:宣传爱鸟护鸟知识,建立保护区,禁止捕猎等。
3.学了本专题后,你对鸟与人类的关系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新的认识?
明确:(1)鸟是环境的美化师;(2)鸟是环境的捍卫者;(3)鸟是人类的益友;(4)鸟是大自然的飞行家。
4.随着春天的到来,很多候鸟开始迁徙,而禽流感的危险性似乎越来越近,我们不得不担心候鸟的迁徙是否会带来禽流感。有人说,干脆把鸟都杀了,免得造成疾病的传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明确:①可利用爱鸟周活动时间,写爱鸟的宣传单,对市民进行宣传。②时值春天,可为鸟儿在树上筑些鸟巢,让其安家。③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治理水污染。④作为学生,笔是最有力的武器,我们要拿起笔写出鸟类生存危机,呼吁人类保护鸟儿,唤醒麻木的人醒悟。告诉人们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应该真正去关爱朋友,和鸟儿和谐相处。
5.1982年,国务院决定,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在全国开展爱鸟周活动,请你拟一条呼吁人们爱鸟护鸟的标语。
明确:①鸟+人类=和谐生活。②让世界充满鸟语花香。
教学反馈: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专题《鸟》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