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伽利略
学科 | 时间 | 年级 | 设计单位 | 主备人 | 参与人 |
语文 | 2014.4 | 八年级 |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2.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写法。
3.理解层层设疑,安排巧妙的结构。
重、难点
1、重点 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难点 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个学生曾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学问那么渊博,为什么还那么谦虚?”“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结论: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爱默生说“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你知道声音和乐音是如何发出的吗?你知道蝉为什么会“唱歌”吗?你知道彗星是怎样形成的吗?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这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2.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写法。
3.理解层层设疑,安排巧妙的结构。
【三】作品、作者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早年入修道院学哲学和宗教。1581年入比萨大学学医。历任比萨大学、帕多瓦大学教授。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通过实验,推翻了向来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因而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著作《对话》《论述》。
解题:文章标题“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就是这位杰出的世界级的科学家的坦称,这本身就显得新颖精辟,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作者是站在宇宙的高度上来看待我们人类目前所获得的知识,就更加显得凝重而深刻。这也是这篇文章要向我们阐明的作者的观点,道理。体裁:可见,本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可看作议论文)
【四】自主导学
1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字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啁啾(zhōujiū)喈喈(jiē)翌日(yì)彗星(huì)
宽宥(yòu)弥补(mí)臆度(yì)窒息(zhì)
(先指同学读,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纠正。)
要求:记住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
(1)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这个事例好处是: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2)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第二段是记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3)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明确:(开放性题目,说出一点即可。)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
【五】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用心体会找出文章中介绍的自然界中的几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
明确:有九种方法,分别为:
鸟啼、吹笛、提琴、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昆虫振翅(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铁簧片(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蝉鸣
2.找出文中介绍各种发声原理的句子。(课前收集善于蝉的发声原理知识和慧性的形成资料。)
明确:句子略。
蝉的发声原理,蝉的腹部两侧各有一片弹性绞强的薄膜,叫做“声鼓”,外面覆盖一块盖片。里面有鼓腹和完美的扩音系统,由两片褶膜,一个音响板和一个通风管组成。蝉在高歌时,不是用锤敲鼓,而是用肌肉徐徐颤动,拉扯动鼓动膜振动空气,发出的颤音在褶膜里扩大,然后它从音响板上反弹回来,音量变得更大。接着,张开穴上的盖片,鼓声就传扬开来了。
3.行文中作者并未让“笛”或“软笛”从人物的嘴里说出,而是描绘“笛”或“软笛”在这个人眼里的形象:“正在吹着一根木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作者为什么这样来写?有何作用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明确:(1)这样写,突出了这个人对笛的无知,表明了他的全神贯注,观察的仔细,也增添了行文的趣味。(2)行文中,作者也并未让“琴“或”拉琴从这个人嘴里说出,而是描绘“琴”或 “拉琴”在这个人眼里的形象,收到了特定的表达效果。这是摹状貌说明。
4.摹状貌是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之一,就是对事物进行描摹。行文中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收到特定的表达效果,还能增添行文的趣味性。本文摹状貌描写有两处,是写作的范例,请你发挥想象,对你所见到的某一事物进行摹状貌说明。
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1)举例子:整个第二段,作者通过构思寓言式故事,借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阅读时能使读者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
如:举牧童吹笛的例子,说明正是对世界的好奇才有了探究的兴趣,才永远不会感到满足。
举对蝉鸣发声的原理和部位的思考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当我们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探究、渴望,就会发现自身的渺小,知识海洋的浩瀚无垠。
(2)作比较: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介绍昆虫与鸟雀的发声原理)作用:说明黄蜂、蚊子与苍蝇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乐音。
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作用:作者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慧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6.说明要有顺序,主体部分事例的编排顺序能否调换?
明确:(!)事例的编排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若调换顺序,就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习惯。作者选用的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重点体现了主人公知识愈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2)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云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这样编排为是了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
7.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片,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请同学们理清思路,抓关键性词语复述故事。
(1)A、表时间的词语可为一条复述线索,如:晚间——翌日——走进一座圣殿时——另外一次——后来——嗣后——捉到一只蝉后——最后
B、惊诧——惊愕——感觉十分奇妙——茫昧——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这一系列表心态变化莫测的词语也可作为一条复述线索。
(2)抓关键词语复述故事。
【六】反馈检测
1、品味语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举例:(1)“笃信 ”是什么意思?可以用“相信”替换吗?
明确:“笃信 ”,忠实地信仰,比“相信”的程度深,反映了他的深刻认识,所以不可替换。
(2)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都好听极了。
明确:“极”表程度,用来修饰“惊异”,准确地刻画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中所获得发现后的心情在这句话中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运用“借助”“随心所欲”将鸟儿人格化,语言显得形象生动。
2.“探索,不应有终止之时。”这是文章的潜在思想,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新的启示?
明确:(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也许我是错的,也许你是对的,但是很可能我倚门卖笑最最错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3)因为知识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别人发现和纠正我们的错误。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主要是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A.《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伽利略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主要是介绍各种发声的方法。
C.伽利略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正确理论。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都是事理性说明文。
4.“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知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加点字“似乎”在文中作用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件说说作者发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似乎二字,表明这一发现是无意地形成,从朦胧的感觉而逐步清晰。
发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知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板书设计
一、 发现:知识浅薄—-夸夸其谈
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知识愈增 类比
二、例子: 对比
愈感无知
类比彗星形成
三、结论 人类知识有限
这样的板书重点突出,线条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教学反思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案11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