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 【学习提示】 《阿里山纪行》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知识要求: 1.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能力要求: 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 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 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3. 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 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5.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课文学习】 一. 教学目标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诵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大陆湖泊众多,山川秀美,可是你们知道台湾吗?那也是个风光独特,景色宜人的宝岛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宝岛 优美风光的文章《阿里山纪行》。
(二)简介作者 吴功正(1943—),《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他在美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方向是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代表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古今名作美学鉴赏》《六朝美学史》(获1997年江苏省政府第五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代美学史》等著作。 本文是作者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时,应邀赴台湾讲学——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我只得翻开听报告作记录的笔记本作稿纸,疾书而成。报告尚未作完,我的文章却已写成。”
(三)讲析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mǐ) 纯粹(cuì) 堪称(kān) 镶嵌(qiàn) 鱼鳖(biē) 雄踞(jù)
1.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全过程,侧重描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同寻常的氛围。 第二层:(第3~9段),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光,抒发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第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2. 分析课文
(1)提问:什么叫移步换景?本文如何运用这种写景方法的? 明确: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一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是这样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第一,作者把行踪线索交代得很清楚。“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串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从进山到下山,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作者边行、边看、边描写所见风光。 第二,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进山时抓住林海中幽深的特点来写;到阿里山小火车站抓住不同寻常的古典文化氛围来写;在深山深处,抓住潭水清澈、林区宁静、曲径幽路,森林无边的特点来写;到了神木,抓住神木的巨大和悠久的特征及“巨创”来写。这些富有特征的鲜明的画面,一幅幅的舒展自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作者注意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点,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能反映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作者在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了各个景点的特征后,把这些特征会合起来就反映了“阿里山风光美如画”的共同特征;幽深、宁静、清凉、神奇,体现了祖国山河无比美丽。阿里山是纯自然形态的,有面——大片森林,有点——“神木”,点面结合;由缓缓游赏到渐入佳境,层层深入。作者用多彩的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完美图画。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成功的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2)提问:下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明确:比喻。“汪洋”极言森林之大,“幢顶”言其高,“伞盖”言其茂密,“古寺宝塔”言其密不透风,遮天蔽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
3. 重点欣赏本文的语言。 提问:本文的语言怎样体现了音乐美和情韵美? 明确:词语本来就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用词语构成句子,连缀成篇,念起来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声感。声感就是指语言的声音节奏所给人的一种具体的感受,美的语言能够做到和谐动听,流畅自然。所谓“掷地作金石声”。我国清代桐城派认为“文章之妙不出于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赋予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表现在: 首先在于节奏美。“节奏是艺术的生命”。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急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而构成声音的节奏。本文的语言就做到了这一点。例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在静谧的世界里若有若无,引导读者进入了一种“禅的世界”、这段文字流畅而节奏鲜明,对偶句、比喻句、排笔句,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其次,在于拟声美。客观事物在其发展变化中,往往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因此在汉语中便出现那了模拟各种声音的词,这种词叫拟声词。
自古从来人们就十分重视运用这种词语来表述客观事物。拟声词运用的好,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本文也是如此。例如,作者模拟小火车的声音,用了拟声词“咣当咣当”,使读者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触发了“思古幽情”。 再次,在于音乐美。本文作者注意了双音节词的运用。例如:“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致、灵魂。” 这段文字全部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乐美。本文有时还妙用助词,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便于诵读。例如:“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最后,在于修辞美。恰当运用修辞格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例如:“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中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读起来自然悦耳。
总之,情韵美与音乐美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文生于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古代的论断都阐明情韵于语言的关系。 本文的情韵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融情于景;二是托物寄情。 4. 精巧的结构。 一线贯穿,首尾呼应。全文的线索便是歌曲《高山青》,起到金线穿珠之效。以歌起兴,以歌作结,呼应有方。 逐层深入,摇曳生姿。文中,“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是两个推进文势的句子。借助于它们,文章便呈现出深入之势,有摇曳之感。 文有波澜,笔有情趣。结尾一段。先宕开一笔,又写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然后则转折笔锋,“但整个旅程却没有看到”。这一宕一折,便使文笔避免了呆板,产生了波澜。
(四)归纳总结 1.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2. 写作特点: (1)移步换景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蓝蓝的威尼斯》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 放眼全球,了解外国风情,培养宽广胸怀。 知识要求: 学习游记中穿插介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写作特点。 能力要求: 学习运用优美语言写景状物。
【重点难点】 1. 了解威尼斯水城悠久的历史和绮丽的风光。 2. 学习作者在记游中穿插介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写作特点。 3. 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风格。
【课文学习】
一.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线索。 2. 学习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 3. 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单元的前几课都是描写我们伟大祖国的秀丽风光的文章,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介绍意大利的水上名城——威尼斯的文章《蓝蓝的威尼斯》。
(二)题解 本文是一篇游记,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的绮丽风光,歌颂了中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本文题名为“蓝蓝的威尼斯”是因为作者坐在飞机上从舷窗上向外眺望,看到的是亚得里亚海滨的蓝蓝的一串明珠——世界上最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故文章的题目叫《蓝蓝的威尼斯》。
(三)分析课文 1. 正音正字。 连缀(zhuì) 瑰宝(guī) 祈祷(dǎo) 搁浅(gē) 器皿(mǐn) 绚丽(xuàn) 啄食(zhuó) 荒芜(wú) 鳞次栉比(zhì) 2.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概括介绍威尼斯的面貌和历史。 第1段,写机窗俯视眺望所见景色。 第2段,概括介绍威尼斯的绮丽风光。 第3段,介绍威尼斯的悠久历史。 第二部分:(第4~6段),介绍威尼斯是个“奇特的城市”,展现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 第4段,写威尼斯是个水城。 第5段,由看球赛引出圣马可广场的来历。 第6段,重点介绍圣马可广场。 第三部分:(第7段),赞颂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3. 分析语言 本文的作者语言生动形象、瑰丽绚烂、文色浓艳。文色是指遣词造句呈现出的一种特殊色泽,即词彩。“蓝蓝的威尼斯”是个奇特的城市,风光瑰丽,要把它如实地描绘出来,就要用美的语言来表达。 请看从舷窗眺望威尼斯的景象:“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这段绚烂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的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了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欲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再看水都的景象:“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的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似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烂的世界,迷人的“人间奇景”啊! 最后看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这是一幅绚丽的秋色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陶醉的感觉。文中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特别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 总之,瑰丽绚烂的语言可以使文色浓艳,易于表达作者热烈的感情。而贴切新鲜的比喻正如著名作家秦牧所说的那样:“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甚至使人能够记它一辈子。平凡的事物,常常也在形容比喻之下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了。”
(四)总结归纳 1. 中心思想: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2. 写作特色: (1)以作者漫游线路为经,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纬,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作者从飞机的舷窗眺望威尼斯写起,突出威尼斯“蓝蓝的”的特征。“一到罗马”,听意大利朋友对“我”的热情介绍,再到威尼斯实地观赏,“明珠正迎着人们闪闪发光哩”,然后正面描写威尼斯夜晚“水晶宫一般”的“人间奇景”。在文章重点段落第4、5两段中,作者的行踪交代得很清楚。“我们登上汽船”,观赏两岸风光;“泛舟在大运河上”,观赏欧洲建筑艺术;“穿过一座座桥梁”,欣赏大理石桥;“到威尼斯市体育馆去看排球”,重点描写圣马可广场。作者边走边观赏,有重点地介绍一个个景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揭示了“蓝蓝的”的深刻内涵。 移步换景是一种“动点描写”法,作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描写威尼斯的奇特面貌。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不断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进行多方面的观察,然后再描绘出一幅画卷,逐步展现它的全貌。这是游记常用的一种写法。 运用这种写法时,要注意两点: ① 要把立足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② 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帐”。本文在这两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2)文色绚烂,多用比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阿里山纪行》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 纯粹 堪称 镶嵌 山岚 招揽 鱼鳖 雄踞 2. 辨析形近字,组词并注音。 3. 下列各句不属于比喻修辞格的项是( ) A.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B.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C.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D.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4.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 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给空白处填上恰当的一项是( ) A.如蝇、如蚊、如蝉 B. 如蚊、如蝉、如蝇 C. 如蝉、如蝇、如蚊 (2)以上三种比喻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答: (3)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 (4)请找出作者为了写“静”,而用了反衬修辞格的一句话,并写出古人运用反衬修辞的著名诗句。 答: (5)用一个短语归纳概括本段的内容。 答: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这首诗写了什么季节里的什么景色? 答: (2)“莫为轻阴便拟归”告诫人们什么? 答: (3)“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蓝蓝的威尼斯》 1. 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从眩窗向外眺望,一片蔚蓝色的世界。 B.当时风暴骤起,把船刮到荒凉的沼泽地带阁浅了。 C.这是1592年建成的独孔拱桥,雕刻精细,造形优美。 D.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2. 在下列句中填出恰当的词语。 (1)水天连接的远处, 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 着一簇簇的村落…… (2)十四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和贵族院落 。 (3)马克以为到了绝境,向天 ,似乎听到天使在召唤…… 3. 试举例说说本文运用比喻修辞的作用 答:
【试题答案】 《阿里山纪行》 1. 2.略 3. C 4.(1)C (2)不能,因为这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3)反复 (4)以“如蝉、如蝇、如蚊”三个比喻来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反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5)写林区的宁静 5. (1)春天的山景 (2)不要因为被浮云遮日所干扰便轻易决定准备打道回府。 (3)山中气候变化无常,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蓝蓝的威尼斯》 1. D 2. (1)耸立 点缀 (2)鳞次栉比 (3)祈祷 3. 见课文分析(语言特色部分)此略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教案及练习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