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课堂评价
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它的背后有着执着的追求与不懈的付出。
慢慢走,学会欣赏。王伟娟老师执教的现代诗人朱湘的《采莲曲》,有一个精彩的环节。她让学生观赏了一段千姿百态、娇艳欲滴的荷花录像,同时又响起了流水般极富韵味的古筝曲《出水莲》,此时诗句化作一种诗情伴着画面流进学生的心田。“披文以入情”,在情中体味。
本课教案设计得非常简单,不做过多的预设,留出回旋的空间。课堂是流动的,学生的思维是流动的,教学过程中会迸现让人怦然心动的“火花”,而如果受到预设的东西的制约,教者往往会忍痛灭之,使教学流程归于“目标”走向,这是件非常可惜的事。王伟娟老师的这个教案整个以读贯穿始终,简单中蕴涵深意。先说“导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以完成规定教学内容作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应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由此及彼,让学生学会学习。用王昌龄的《采莲曲》进行导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通过比较阅读,自然引入教学重心。再说“听读”。诗歌教学(包括散文等美文教学),应注重氛围的营造,让学生由情入境——由境生情——再由情悟境。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这为上好这堂课奠定了基础。《采莲曲》共五段,如果一一讲来也未尝不可,但诗歌独特的意境美就可能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学生也可能兴味索然。“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在古筝《出水莲》的背景音乐烘托下散读全诗,感受诗歌所展示的画面,并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为画面题名,既能使学生感悟诗歌的整体美,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的兴趣和思维的热情。其实,“为画定名”只是个载体,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境交融之美,并将感受到的东西表述出来才是目的。有时,让学生感悟到了什么比学到了什么往往来得更为重要。最后一个环节是“赏读”。以演示的形式进行赏读,体现了现代教育重体验的主体意识。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的演示形式中也包含着演示者对作品的独特的感受,这种独特的感受往往能给人以启迪,这是教学中的一笔财富,用好这笔财富则能使教学达到“意在课外”的境界。
王伟娟老师的课让我们受益匪浅,如何让课堂教学走向成功,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而为之,才能变被动消极的学习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的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以丰富的生命体验与享受。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采莲曲》课堂评价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