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反复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4.感知“山市”的形成过程,感受神奇、壮丽的幻景。

5.根据描写展开想象,培养联想及想象能力。

6.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过程,感受神奇、壮丽的幻景。

3.根据描写展开想象,培养联想及想象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反复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 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介绍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手头资料介绍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教师明确: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 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 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构思奇妙,语言生动。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第二遍,学生自读;明确生字读音,读得 正确流畅。

第三遍,各组展示读。

注意下列黑体字的读音:

奂山(huàn)青冥(míng)禅院(chán)缥缈(piāo)睥睨(pìnì)

禅院(chán)飞甍(méng)高垣(yuán)连亘(gèn)倏忽(shū)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在各小组组长的组织带领下,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纠正、明确。

注意以下词语:

(1)词语解释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经常 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然:但是。

青冥:青色的天空。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近中:附近。

无何:不一会儿。

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屋檐。

始悟:才明白。

未几:不久,过一会。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连亘:接连不断。

居然城郭:竟然变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台的。

堂若者:有像厅堂的。堂,厅堂。

坊若者:有像牌坊的。坊,牌坊。

历历在目:清晰的出现在眼前。

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广大。

依稀:隐隐约约。

乌有:虚幻,不存在。

危楼:高楼。危,高。

霄汉:云霄与天河。

窗扉:窗户。

洞开:敞开。

裁如星点:仅仅像星星点点。裁,同“才”,仅仅。

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

屑屑:忙碌的样子。

凭:靠着。

不一状:形状不一样。

逾时:过些时候。逾,越过。

倏忽:突然。

人烟市肆:人家和商店。

(2)通假字:

乌有:乌,通“无”。没有。

裁:通“才”。

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同“现”,出现。

(3)一词多义:

然:(1)然数年恒不一见(表转折,但是,然而)(2)居然城郭矣(竟然)

数:(1)见宫殿数十所(几,几个)(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表示计数)

(4)古今异义词

直接: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古义:一直连接到。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睥睨:高垣睥睨古义:指女墙。今义:斜着眼睛看。

危楼:惟危楼一座古义:高楼。危,高。今义:结果不安全的有危险的楼房。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 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⑵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⑶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 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 同)

附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 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 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 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三、再读课文,夯实基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解答疑惑。

总结: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下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的描绘,去进一步领略这神奇的画面。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的重点词语。

2.积累“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词语,并学着使用。

3.搜集资料,了解“山市”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感知“山市”的形成过程,感受神奇、壮丽的幻景。

2.根据描写展开想象,培养联想及想象能力。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检查作业,复习巩固

1.听写重点词语的写法。

2.解释重点词语。

二、分析文章,整体把握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3.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4.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5.为什么那时的人们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6.你能讲讲“山市”这一现象的科学原理吗?

学生发表看法,教师明确:

1.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是以时间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

3.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4.结尾写山上“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5.因为古代人们不懂得“山市”生成的科学原理,以为是鬼变化成的,所以称“鬼市”。

6.“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产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请学生合上课本,根据山市某一阶段的特点,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市初生阶段宝塔、宫殿的出现一段。

提示: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高高耸立起来,直插青天,(大家)我看你,你看我,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哪儿来的宝塔呢?不一会儿,又看到几十座宫殿,全是 碧绿的瓦片,高高翘起屋脊。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山市蜃楼的出现。

2.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市发展阶段城市的出现一段。

提示:不一会儿,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3.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市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一段。

提示:过了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指着数上去,楼房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而楼上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 事,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着,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会儿,楼渐渐变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了。

四、总结写法,学习借鉴

学生总结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教师明确: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2.用词精确

本文虽为文言文,但用词非常精确形象,尤其是善用四字词,如“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寥寥几个词便把山市的形象描绘出来。

在描写山市的发展阶段时,作者这样写道“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让读者一闭上眼睛就能出现连绵六七里的城市中的高高低低的墙,中间的高楼、街道、店铺历历在目,仅仅三十几个字就把当时的情形描绘出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的鬼斧神工。又如“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一一读来,颇有味道。

3.善用比喻

山市是大自然的神奇之笔,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要把这神奇瑰丽的景象描绘给没见过此景的人,作者除用了精确的词之外,还用了些形象的比喻。如“倏忽如拳如豆”“裁如星点”,更能带领读者进入当时的境界。

教师总结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 缥缈间。”虽然你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你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在此过程中,你一定会进一步体会到“山市”的神奇与壮丽。

五、布置作业

1.描写文中的画面。

2.阅读蒲松龄的其他作品。

附板书:

山市

蒲松龄

开端忽孤塔高插青冥

无何宫殿碧瓦飞甍

发展未几城郭高垣睥睨

高潮既而危楼风定天清

逾时高舍直接霄汉

结局倏忽如拳如豆黯然缥缈

按时间顺序用词精准善用比喻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山市》 教学设计(一)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