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读揣摩诗歌中重点词句,根据作者情感的起伏有感情地美读全诗,学会一些朗读技巧;

过程与方法:围绕六个动词所在的片段反复品读揣摩,通过对动词的锤炼以加深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在当时社会背景之下一些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诗人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在那样的年代,中华大地就这样被侵略军所摧残着。它虽然伤痕累累,摇摇欲坠,却因为有一群铁骨铮铮的中华儿女 而最终傲然挺立起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去听听这个柔弱的文人,虽身陷困境却又是怎样激情满怀的歌 唱——《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粗读感知

1.学习诗歌之前,老师想请大家认真看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问题:

(1)手掌为何是残损的?

揭示背景:(让学生在诗题下方写上“194 2年 香港 土牢中”)

这首诗是作者于19 42年在香港的土牢中写的。1942年中国当时处于什么历史背景之下?请大家记住这个抗日战争的背景,记住作者作为爱国志士被捕入狱的。在狱中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这首诗就是在那个时候写下的。所以,他是想借手掌的残损来暗示他身体遭受的酷刑以及心理饱受折磨啊!

(2)我 用残损的手掌到底干什么?

2.师配乐朗读,学生思考“我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些什么,并找出相应的动词。

明确:“摸索”、“触”、“蘸”、“掠”、“轻抚”、“贴”

3.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在诗歌前后有什么变化?

4.全班尝试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 朗读全诗。(要求:读出作者前后情感的对比)

(三)精读揣摩

1.动词往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自己最有感触的动词还原到诗歌中,并想想该用怎样的情感去读才更有表现力。(以小组形式研讨、展示,教师重点点拨六个动词)

2.透过这双残损的手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戴望舒?[来源:学§科§网Z§X§X§K]

3.全班再次按教师的点拨提示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配乐)

(四)广读拓展

1.抗日战争时期的戴望舒们

同学们,透过这双残损的手掌,你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戴望舒 吗?请试想一下:在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在抗敌的战场上,在逃难的道路上,在敌人的监狱里(如作者本人),在被焚毁的村舍旁,用自己那“沾了血和灰”的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自己的亲人、战友、土地和土地上的断壁残垣。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受伤了的民族,一个受伤了却还依然博大的民族;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当时抗战时期,还有千千万万只残损的手掌在抚摸国土,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戴望舒这样的爱国诗人啊!

(展示)

(1)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那么敌人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刺刀

指着我们的骨头

看哪,

这是奴隶!”

(男生齐读)

(2)蒋光慈《哀中国》(片段)

“我的悲哀的中国啊!

我不相信你永沉沦于浩劫,

不相信你无重兴之一日!”

(女生齐读)

(3)艾青《我爱这土地》(片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生齐读)

2.和平年代的我们

在战争年代,这种爱国精神看起来或许战士们手中的一把枪,或许诗人们有中的一支破笔,更或许是一具具老迈的身躯,但是它确实是中华民族命脉的延续。如今生活在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的 我们,又该如何坚守住这份爱国之心,如何以实际行动来 爱国呢?

(1)展示老师写的一首小诗《责任》,想一想祖国到底把什么放在了我们的双肩?

(2)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爱国?

(五)结语

孩子们,就是这个“责任”,让我们明白今天的爱国不是口号,不是扛枪打战,而是一份担当;就是这个“责任”,让我们懂得今天的爱国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 。从每一个人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如果说,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个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们,“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的土地,那么今天,老师希望小小的你们,能读懂这些爱国志士的宣言,能真正将爱国心融入在自己的行动中,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 量。

最后请大家齐读俄国作家杜勃罗留波夫的这句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展示)“真正的爱国主 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 ,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

——俄杜勃罗留波夫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