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5 孔乙己 ( 第一课时 ) 授课时数:1
设计 要素 | 设 计 内 容 | |||
教学 内容 分析 |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 与技能 | 1、理清小说的情节,领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2、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点,了解造成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 ||
过程 与方法 | 1. 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 。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 |||
学情分析 | 学生三年来学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对其人已经比较了解了,不需要过多介绍。课文的内容讲的是一人的故事,学生会感到有学习趣味的。 | |||
教 学 分 析 | 教学 重点 | 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 ||
教学难点 | 难点 | 理解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 ||
解决办法 | 质疑探究法 | |||
教学策略 | 导-学-教-练 | |||
教学资源 | 多媒体,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优秀教案》等。 | |||
板 书 设 计 | 孔乙己 鲁迅 环境: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 外貌、语言 麻木迂腐的性格中兼有清高傲气; 神态、动作 偷窃懒惰的恶习外不乏善良正直。 孔乙己: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 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可笑、可怜、可悲)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媒体使用 预期效果 |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 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 倾听,想象,打开书本。 | 激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 |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 出示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领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2、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点以及其社会意义。 | 学生读标 | 明确学习任 务,有的放矢。 | |
自学方 法指导 | 自由反复读文。小组合作 探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0分钟后,选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2.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3.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填写下列句子,探 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
4、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以及其思想意义。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小黑板上出示的几个问题。并选出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 解决课文重点问题。弄清结构特点,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 |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 学生进行自学讨论 | 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文章的重难点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 | |
检测自 学效果 指导学 生更正 并运用 | 小组代表发 言,其余同学补充更正,教师启发纠错并归纳明确: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 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2、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3、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 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 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4、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他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 学生发言,补充,更正。 | 通过学生交流和教师启发更正,问题能得以明确。 | |
当堂训练 |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200字左右。 | 学生独立完成 | 学以致用,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 |
注:流程图见“中学语文现代文教学流程图”
课题:5 孔乙己(第二课时) 授课时数:1
日期: 设计人:张金秀
设计 要素 | 设 计 内 容 | |||
教学 内容 分析 |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 与技能 | 1、了解造成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 | ||
过程 与方法 |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小说含 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质疑探究法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探究主人公的死因,理解小说的主题。 | |||
情感态度 价值观 |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 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 |||
学情分析 |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的主人公形象特点已经有所把握,本节课再指导学生进步理解小说的主题,探究小说人物性格成因等不会太难。。 | |||
教 学 分 析 | 教学 重点 | 探究主人公的死因,理解小说的 主题。 | ||
教学难点 | 难点 |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主题。 | ||
解决办法 | 质疑探究法 | |||
教学策略 | 导-学-教-练 | |||
教学资源 | 多媒体 ,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优秀教案》等。 | |||
板 书 设 计 | 孔 乙 己 鲁迅 主题 孔乙己与书:科举制度的毒害 孔乙己与酒:人物本身的劣根性 孔乙己与偷: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写法 以乐境写哀情,布局精巧;对比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媒体使用 预期效果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由上节内容导入 ( 板书文题、作者) | 倾 听,回忆,打开书本。 | 温故而知新 |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 出示目标: 1、了解造成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 | 学生读标 | 明确学习任务,有的放矢。 |
自 学方 法指导 | 自由 反复读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0分钟后,选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一、造成孔乙己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二、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三、讨论小说写作手法; (1)孔乙己在笑声中“粉墨”登场→笑声中强自表演→笑声中惨然谢幕。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分析“笑”。 (2)举例说明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小黑板上出示的几个问题。并选出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 解决课文重难点问题。理解文章的写法特点。 |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 学生进行自学讨论 | 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文章的重难点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 |
检测自 学效果 指导学 生更正 并运用 | 小组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更正,教师启发纠错并归纳明确: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一、死因分析: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不能“进学”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他们常以嘲笑更不幸的人取乐。 (3)丁举人等封建统治者的狠毒冷酷,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将他推上了绝路。 2.自身原因 :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二、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 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 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三、(1)讨论并归纳: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 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以乐境写哀情,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精巧的布局) (2)A 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凸现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 B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描写,揭露科举制度罪恶 C邻居孩子与大人对待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描写,揭示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而变得冷漠。 | 学生发言,补充,更正。 | 通过学生交流和教师启发更正,问题能得以明确。 |
当堂训练 |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 篇短文来明确交代,200字左右。 | 学生独立完成 |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
课堂教学 评价 |
注:流程图见“中学语文现代文教学流程图”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孔乙己》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