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查找、提炼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生平,赏读《登高》、《登岳阳楼》,想象画面,品味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自读《石豪吏》,概述故事情节,体会当时百姓遭受的兵役之苦及诗人对此的同情。

3、激活知识库存,激发学生赏析杜甫诗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说明:

赏读《登高》、《登岳阳楼》时,可分别抓住“坼”、“浮”、“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等词,品味诗人写景用词的准确,同时联系作者的生平,两诗分别写于

公元767年、768年,是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即将终结前的感怀之作,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诗人

的人生境遇体验其思想情感。《石豪吏》一诗,文字浅显,故事情节性强,学生可通过自读理解文

意,体会差役的凶狠、百姓的苦难,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实,感知杜甫作品被称为“诗

史”的缘由。另外,还可促发学生回忆《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旅夜书怀》等

耳熟能详的诗作,进一步激发学生赏析杜甫诗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积累三首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

2、难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作中蕴含的作者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情感。

说明:

杜甫诗作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例如《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高》一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积累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并且可

以激活学生的记忆库存,共同吟诵杜甫诗作中的佳句。理解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教学

的难点,这情感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

的自悼等,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助于体会作者这样的情感。重点赏读《登高》、

《登岳阳楼》,自读《石豪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唐诗鉴赏词典》名句索引中选自杜甫作品中的名句约有50多句,由此可见,杜甫确实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堪称“师圣”,同时引导学生共同回忆熟悉的杜甫诗作。

学生搜索记忆库,回想杜甫的诗作。学生熟悉的作品有:《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旅夜书怀》等。

激活学生的记忆库存,比较直观地体会杜甫诗作的丰富及对我们的深远影响,引发学生学习新诗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生平

探究

请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杜甫的资料,明确杜甫生活的时代,适值大唐帝国经历着由盛而衰的剧变,其一生的创作,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学生课前准备杜甫的生平资料,查阅三首诗创作的时间、时代背景、作者的遭遇等,在课堂上交流。

一方面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提炼资料的方法和习惯,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作者与作品紧密地联系起来。

赏读《登高》、《登岳阳楼》

1、提问:诗人登高、

登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

2、提问:《登高》一诗

前四句描写的景物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圈画诗中关键词语体会,并想象画面,从中我们可以体察诗人怎样的心境?

3、引导学生联系诗人

的生平,通过朗读,体验《登高》后四句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提问:(1)“常作客”与现代汉语有何区别?

(2)诗人“恨”什么?

(3)诗人为何新停浊酒杯?

4、品读《登岳阳楼》中的前四句诗。

(1)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洞庭湖的景色。(2)前四句诗中哪两个字显示了洞庭湖的景色特点。(3)回忆孟浩然在他的诗作中是怎样描绘洞庭湖的,比较两句诗写景的异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

5、提问:根据《登岳

阳楼》中的后四句诗所表达的内容,为杜甫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6、总结两诗在杜甫诗作中的重要地位:《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岳阳楼》被评为“登楼第一诗”,现今岳阳楼上三楼正壁还悬挂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诗屏。

学生根据掌握的杜甫生平资料,可以发现这两首诗均写于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人弃官,辗转到了成都,寄居草堂,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后好友严武去世,诗人更无所依傍,遂买舟漂泊四川、湖北、湖南各地,公元770年,诗人于贫病交迫中,逝于舟中。而这两首诗是诗人辞世前两三年的作品。写作《登高》时,正值767年的重阳节,诗人寓居长江畔的夔州,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也很困顿。768年诗人离开夔州,漂泊在湘江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作《登岳阳楼》。

学生可以从“急”、“高”、“哀”、“清”、“白”、“飞”、“萧萧”、“滚滚”等修饰词中想象诗人所见景物的特点:秋风猛烈,山高林密;野猿长啸,哀转不绝;沙洲小渚,孤清冷落;水鸟低飞盘旋;落木萧萧,江水滚滚。这是一副既雄浑高远,又萧飒荒凉的秋景图,一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中,诗人悲苦的心情可见一斑。

(1)学生已经了解了杜甫的

生平,诗人在外长期漂泊流浪达11年,作此诗是第8年。由此,可推测这里的“作客”可以理解为客居他乡,一个“常”字揭示了诗人已在外漂泊多年,再加上年老多病,其艰难困苦可以想象。

(2)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人

恨的是国家有危难,但自己却年老多病,不能为国效力

(3)俗话说:“一醉解千

愁”,但杜甫却愁苦而不能饮,也许因病不能饮,也许因贫而无酒可饮,满腔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学生可能会选用水势浩瀚、

雄伟壮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等词语。

(2)“坼”描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洞庭湖的壮阔。

(4)学生能够回忆预备年级

学过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比较两句诗则需要教师的点拨:孟诗是实写,杜诗则是虚写。(学生诵读)

学生围绕“亲朋无一字”、“老

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三句诗来体验诗人的所思所忧。

(学生诵读)

学生跟读、诵读、背读,争取熟读成诵。

了解诗人当时的境遇,有助于理解诗作中“老病有孤舟”、“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有助于体验一个漂泊四海、年老多病、报国无门的诗人“涕泗”、“苦恨”的情感宣泄与心路历程。

通过圈画准确的修饰语,有助于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描写的自然景物既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带有诗人的主观感受,以此体验年老、孤独、多病的诗人的心境。

“常作客”和“恨”、“新停浊酒杯”是准确体验诗人愁苦心情的关键词,而诗人个人的生活境遇、生活理想则是产生这种情感的源头,有感情地朗读是体验这种情感的较好的方式之一。

让学生的思维从文字到画面,再从画面到文字,这是一种写作的基本思维方式。同时,通过与孟浩然诗句的比较,再次感悟诗人笔下景色的壮阔。

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情感,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他人对杜诗的推崇,激发学生热爱杜诗的情感,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自读《石豪吏》

提问:1、全诗开篇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怎样?2、在战争中,老妇一家遭遇哪些不幸?

3、天明时分,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与老翁告别的?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能大致概述故事情节,并能体味诗人对石豪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的抨击,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三个问题的设置,标志着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把握全诗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

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三首诗。

2、选背你喜欢的杜诗

中的名句10句,并选择其中的一句写出你对其的赏析评价。

拓宽学生对杜甫诗作的积累,并有基本的欣赏。

思路点拨

本篇课文共三首古诗,在一节课内均作详细的分析和品读显然不可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三首诗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喜好,选择课堂品读和课后自读相结合的方法;也可选择课前布置自读笔记,课堂交流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练习举偶

我们在赏读本篇课文的过程中,已经领略了杜诗写景用词的准确,我们再任意选读杜诗中写景的名句五句,圈画准确的用词,并说说你对其的欣赏。可在班中交流。

诗句摘录

选自(诗名)

准确用词

赏析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沪教版《杜甫诗三首》(登高,登岳阳楼,石壕吏)教案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