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 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教学步骤】
一. 解题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二. 字词
汩没 恣观 宫阙 仓廪苑囿 翰林 恃 惮 嵩(山)
三. 研习课文
1.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
第2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
第3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
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2. 具体研习。
(1)结合课文谈谈对“气”的理解。
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入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
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指明了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1)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2)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3)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
4)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作者在第2段中大写特写自己的游历过程,目的何在?
目的在于强调外在阅历对于“养气”的重要作用,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6)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体现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
(7)第2段的用词有何特点
明确:第2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8)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出自己求见韩琦的原因,正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希望得到韩琦的赏识和指引。
(9)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 “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
(10)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明确: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11)文中写周公、召公,方叔、召虎这几个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12)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明确: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其次论述增广阅历对养的作用。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3. 课堂小结。
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
4. 语法小结
(1)一词多义
字 | 意思 | 例句 |
虽 | 虽然 | 虽无所不读 |
即使 | 虽多而何为 | |
生 | 生性 | 辙生好为文 |
出生 | 辙生十有九年矣 | |
见 | 拜见 | 而辙也未之见焉 |
同“现”,显现 |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 |
然 |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故决然舍去 |
连词,但是 |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
(2)古今词义
字 | 古义 | 今义 |
党 | 古五百家为党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 政党、集团 |
向 | 从前 向之来 | 朝向 |
尝 | 曾经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 辨别滋味 |
游 | 交往 其居家所与游者 | 游泳 |
(3)虚词
介词 凭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连词 来 闻一言以自壮
连词 而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 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 介绍作者和作品
1. 介绍作者。
宋廉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 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二. 疑难字词正音
嗜学(shì) 怠(dài) 叩问(kòu) 绮秀(qǐ)
三. 研习课文
1. 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2. 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1)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3)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6)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
1)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
2)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四. 小结
1. 一词多义
3. 词性活用
腰 名词用为动词 腰挂 腰白工之环
手 名词作状语 用手 不必若余之手录
诸 兼词“之于”的合音 假诸人而后见也
4. 通假字
支 通“肢” 肢体 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 通“披” 穿着 同舍生皆被绮绣
食 通“饲”给饭吃 日再食
5. 虚词
以
介同 用 以衾拥覆
介词 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连词 来 无从致书以观
之
代词 他 录毕,走送之
助词 的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 提宾的标志 弗之怠
助词 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不必若余之手录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80分钟)
第Ⅰ卷
一.本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共16分,每小题2分)
1. 加点字读音无误的是( )
A. 装潢(huáng)塑料(sù)岿然不动(kuī)
B. 拮据(jǖ) 登载(zǎi) 严惩不贷(chéng)
C. 对称(chèn)应届(yìng) 冠冕堂皇(guàn)
D.戳穿(chuō)模样(mó)脉脉含情(mài)
2. 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
A. 虚妄妄:荒谬 不言而喻喻:明白
B.修长 修:长 迎刃而解 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
C.掰开 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者折断为民请命 为:替,给
D. 分歧歧:不相同,不一致 举案齐眉 案:长形的桌子
3. 词语书写有误的是( )
A. 身分 毕竟 投机取巧 慷慨无私
B. 鄙夷 惘然 与日俱增 同舟共济
C. 浪费 墨守 大发雷庭 一帆风顺
D. 招徕 辗转 望文生义 目不暇接
4. 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是( )
A. 旧有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必须以革命的方式去改变。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难以动摇。
B.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C. 自信是最大的朋友,妄自菲薄则是最大的敌人。
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D. 王老师讲解的方法有理有据,难怪是屡试不爽。
屡试不爽:屡次试用都不是很畅快。
5.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
(1 )党的十六大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___了道路。
(2 )我看他根本就不想好好帮忙,而是___要捣乱破坏。
(3 )我和网友还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们的想法总是___。
(4 )面对考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他都能___。
A. 指明 存心 不谋而合 侃侃而谈 B. 表明 居心 不约而同 侃侃而谈
C. 指明 存心 不谋而合 应对如流 D. 表明 居心 不约而同 应对如流
6. 每项有两句话,意思一致的是( )
A.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
B.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C.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D.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7. “而他们观察得非常周密,深刻,所以叙述得简练精确”一句是从下面的文段中抽出来的,其在原文中的恰当位置是( )
我们写文章叙述不简练,为什么?①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学修养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会总结生活经验。②我们有很多叙述文,不管是唐朝人写的,还是宋朝人写的,至今传诵,就是因为文章里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记住。③为什么会记住?④就是他们用一句话总结了一个经验。⑤我们写东西,不能用三言两语把观察到的事物总结起来,所以一说就长了。
A. ②、③之间 B. ③、④之间 C. ⑤之后 D. ⑤之前
8. 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
A. 《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故乡》都是鲁迅的作品。
B. 《论“基本属实”》和《谈骨气》分别是语言学家吕淑湘和历史学家吴晗的作品。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和《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欧·亨利都是法国人。
D. “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第Ⅱ卷
二.默写。(共4分,每小题1分)
9.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10. 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1.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12. 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 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池非不深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 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 失道寡助 沉默寡言
D. 似是而非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于关乎军事成败的三个要素,作者持有怎样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父亲的斧头》,完成16-20题。(12分)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①。
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火的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地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眼前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面去。我始终想要离开这叮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子。
一次,放了暑假,父亲让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象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秦艽②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得打镰刀挺费事的。
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临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那个秋天,还没干成一件事。我总是喜欢想入非非。
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外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是在低头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肩而过。
二十里外的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地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作废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注:①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②秦艽:草本植物,可入药。
16.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标题“父亲的斧头”既是指_______,也是指_______。(2分)
17.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谈谈我羞愧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根据你对“父亲”的理解,试着以父亲口吻用一句话模拟父亲同意我去采药时的心理活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根据本文最后一段“我”的心理活动和文章中的相关情节,说说我在将来会怎么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结合你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的第一句话的含义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战胜自己》,完成21—26题。(12分)
战胜自己
如把我们日常所经历过的种种痛苦烦恼,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痛苦的来源有一大部分都是战不胜自己。
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懦弱;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需要勤奋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需要宽宏大量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浅狭;需要廉洁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贪欲;需要公正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偏私。
战胜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想一想看,你战胜自己的次数多吗?还是时常姑息纵容自己?
一个人,如果他勤奋,那必定是他战胜了自己的懒惰。懒惰是我们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把成功的机会错过了。
当我们尝试一项新工作,接触一个新环境,应付一个新场面的时候,总难免有一种向后牵拽的力量。我们常会退缩地想:还是安于现状吧!还是省事为妙吧!还是不要冒险吧!于是,就在这种种消极的决定中,不知多少可贵的机会流失了。许多人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恐怕这消极地处理事情的习惯,是使他失败的一个最大原因。
每一个人都知道公正廉洁是可敬的,偏私贪欲是可耻的。但是,事到临头,往往就会有一些你在事先所想不到的理由来影响你正面的决定。比如说:你会把责任推给环境的压力,风气的不良,或一则消极退守的成语。如“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其实,那正是你被另一个自己所战败的明证。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战不胜自己,是可耻的,任何理由都无法掩饰这种羞耻。一个人应该有力量让自己那光明的一面战胜。否则,你的人生就失败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只够使我们知道怎样明辨是非。在明辨是非之外,就要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念和约束自己的力量,去遵循我们所知道的正确的路。那需要经过很艰苦的奋斗,需要动用你一切内在的向上向善的力量,才能把握你所预定应走的方向。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2. 本章第2自然段在论证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在论证上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5自然段是从反面来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它揭示了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文章第六段的“另一个自己”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战胜自我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以下关于这篇文章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的第二段每句话都在强调“自己的”,正好印证了文章的标题。
B. 战胜自己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而且需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C. 文章第五段划线的句子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假设分析,拉近了论证与读者的关系,从而间接地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D. 从文章的第六段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看法:“事先所想不到的理由”也就是外在的力量才是决定我们人生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三)阅读《书的历史》完成27—30题。(8分)
书的历史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27. 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1分)
28. 试分析文章第三段划线句子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指出其在该段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中“一般”一词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根据本文和你对图书发展的理解,请设计一种你心目中的未来的理想书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1. A 2. D 3. C 4. D
5. C 6. B 7. C 8. C
二. 9. 化作春泥更护花
10. 长风破浪会有时
11. 柳暗花明又一村
12. 云横秦岭家何在
三. 13. D
14. (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己的语言表述亦可)
四. (一)
16. 父亲打造的斧头;“我”(父亲的儿子)。
17. 没有做成一件事,做事没有耐心,总喜欢想入非非。
18. 略
19. 踏踏实实地做事,耐心地采草药或帮父亲打造斧头或好好学习。
20. (1)含义: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以增加硬度,一个人成熟的“最后工序”是独有的经验,变得踏实。
(2)作用:统领全文(总启下文)
(二)21. (要)战胜自己
22. (1)排比(2)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和效果/使作者“战胜自己”的主张更加鲜明突出。
23. 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抓住机会,才能有所成就。
24. 不能战胜偏私贪欲,喜欢推脱责任的“我”(“自己”)
25. (1)让我们拥有足够的信念和约束自己的力量。
(2)遵循、把握正确的方向或道路。
26. D
(三)
27. 科学技术
28. 举例子:举普法战争中谍报人员缩拍的实例,说明了微缩技术让现代的书越来越小,(实用价值)
29. (一般作状语)限制(修辞)了运用微缩技术时缩为原书的1/48只是一般情况,并非普遍情况(或者说有例外)
30. 略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上枢密韩太尉书》《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练习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