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招徕( ) ②囿于( ) ③隔阂( ) ④支棱( )
⑤小钹( ) ⑥秫秸( ) ⑦米糠( ) ⑧雪花酪( )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精彩 夜霄 讲究 蛤蟆 油嘴猾舌 口齿伶俐
沸腾 押韵 吹墟 简洁 钳形铁铉 凄历动人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给下列句子的空格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_______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A.摆 B.放 C.揣 D.搁
②作为一个警察,单勤恳是不够的,还应具有碰到不同情况能__________的能力。
A.异想天开 B.随机应变 C.锲而不舍 D.未雨绸缪
4.下列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面前展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撒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线条符号图解法在下列句子上把各个成分标示出来。
①各种不同肤色的人在北戴河美丽的海滨尽情享受着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湛蓝的海水。
②根据上级要求,我市有关部门和所属县区都相继成立了治理公路、河道三乱工作小组。
段篇阅读
阅读下面的段落和篇章,完成6-13题。
(一)
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声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③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大就是一个铜板。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④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啦。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6. 下列吆喝词含有怎样的意义?请分析作简要回答。
①葫芦儿–冰塔儿
②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7. 上面的文字介绍了吆喝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回答。(每项不超过5个字。)
8. 文中说,叫卖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其列举的方法有哪些?请分项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从上文第②节作者的惊恐、害怕,第③节乞丐油嘴滑舌的快板和第④节卖冰棍的语气,指出文章的主题含有否定吆喝艺术的方面。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旧北京民间绝活:吆喝
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其实,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笔者没有考证,但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卖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吆喝也非京华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比如徐州,笔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两年前,一位专回徐州探望的华侨王老先生,在当年住过的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叭吆喝臭豆干!老先生听了摇着头说:没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样。现在要想再听,只有去听相声了。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而时下有些艺术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不信?你打开电视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视星……众多的星星艺术家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我爱、用了真的好舒服、谁穿谁精神、实惠,看得见—不到一块钱……都什么味儿?
10.吆喝词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包含有哪几层意思?
11.文章写了吆喝这一艺术活动的哪些特征?请分项简要回答。
13.文章划线部分列举了相声、京剧、影视剧中的吆喝声,其作用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4.文章结尾写到了如今星星艺术家的吆喝声,具有什么意义?
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推荐的精编初二语文下册同步练习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更多同步练习,尽在查字典语文网。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初二语文下册同步练习题18 吆喝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