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像一座大山,未走进的时候,文本呀课堂呀,你充满了神秘又充满了诱惑。
总是在忙碌与焦灼中慌慌张张地备课,接着又在诚惶诚恐中走进课堂,后又在起起落落中患得患失地结束一节课。
伍老师嗓子从三月开始到现在,坏了近两个月了。她兼带来七(2)班和八(1)班,没有休息一天。这一天,按伍老师事先的交待,我粗略地备了《敬畏自然》这一课,在她的办公室里,我向伍老师汇报。伍老师给我讲了很多,直到她说,以后再讲,嗓子开始发热了。
一、关于教材处理
一般语文老师总是钻进教材里,课文教了很多,却是唯课文而课文,教学不得法。对教材,要进得去,跳得出来。归纳方法,触类旁通。
对课文抽丝剥茧,问题的设计,以点带面,要散得开,收得回来。要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文章要讲得细,讲得透,铺展开来,多举例子使之形象。什么叫比喻?红的。红得像苹果。变抽象为形象,变陌生为熟悉,使之变得通俗易懂。
抓住课文的主要特色。文章写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就重点突出什么。如冰心的《观舞记》,为了突出舞蹈美的“蓄势”,就是最大特点。
二、关于文章写作特点
“蓄势”——就是“吊胃口”,如皇帝出场的隆重气氛,领奖台的台阶等都是蓄势。
映衬——分为类比和对比。——类比,以美衬美,以喜衬喜。——对比,以美衬丑,以喜衬悲等。《观舞记》中为什么写小妹妹?是映衬。
反问——使语气强烈,引人深思。答题公式化的语言,要让学生了然于心。
文章顺序——只有说明文才考顺序。凡是文章顺序只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再全是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多元化待细查)。
三、关于教学主体关注
教学思路要以学生思路转。不唯教案转。不唯老师预设转。不束缚学生思维,要发散学生思维。
老师先有教案备课,上课时要跳出教案。
听了伍老师的指导,晚上回去再备课有了新了想法。伍老师给列了各个必教的知识点,并理出了教学程序。网上我读了个获奖教案。决定遵从“教学思路要以学生思路转”的理念重定教学思路。
我从文章题目入手《敬畏自然》找文章主旨语句,后为什么敬?为什么畏?而发散学生思维逐个解决问题。
上完了,觉得谈不上增加了厚重感,但是最起码对相关知识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篇二:《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敬畏自然》是人教版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册第三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比较晦涩的议论性语言,聋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读了几遍学生仍然觉得不知所云。教师也苦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无法向学生表达清楚其中的含义。
我在教《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没有去要求学生明白其中的每一句话,而是主要从比较宏观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作者的语言。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这些语句的理解上,引导学生去理解、体味作者语言的韵味。
二是结合生活思考作者的观点。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说说人们不敬畏自然的例子,然后讨论一下今后的改进措施。正好利用语文课的时间给学生来一次环保意识的培养,讲德育的思想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篇三:《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敬畏自然》是人教版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
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我在教《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二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四:《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但我认为课文内容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但是议论性的文章如何层层展开,确是非要得到老师的讲解不可,因此教学中要突出文体学习,要遵循文体特点设计教学过程。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备课时就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层层推进的结构上。是一篇较严谨的议论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个观点的,观点是什么,结论如何得出来,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推论性的文章平时学的比较少,议论性的文章的严密是需要认真学习的。如同数学中的论证,一步步的推导出最后的结果,严密而无懈可击,文字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让学生通过本课《敬畏自然》的学习,体会议论性文字如何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的。
文章是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谈起,首先作者明确他的态度,在课文用“殊不知”这个词语表明自己反对这种观点的态度,以下课文从四个方面逐层推进的,首先指出人类智慧在自然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这个方面的议论是通过以下内容来完成的: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空间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点点;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但是对于后人来说,依然是幼稚得不很;人类对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为人类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着智慧等,如此说来,人类面对自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话说到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谈到了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其次文章接下来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最后谈到大自然中到处都存在着生命,只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四个方面步步推进,课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结论,文章非常严密。
在课文的学习中,就是将层层推进的议论过程作为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明白议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非常投入。
议论性文章的学习一般说来比较枯燥,但是这节课的学习确是让学生尽心投入到学习中,原因我以为是导入时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平时学习数学,熟悉数学的论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出最后的结论,如果用文字证明一个观点,到底该如何进行呢?再有,在学习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注意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学习,第一段作者没有开门见山或者用直接点题的方式引入,而是把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认识摆了出来:人类要征服自然;把要证明的观点放在了最后:人类要敬畏自然,从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作者是如何论述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并且板书了以上的主要内容,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的思考。
为了更好的学习,多读是非常必要的,在读中,学生感悟到文字的严密性,道理的深刻性,对敬畏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的不足就在于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朗读时间,以至于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不是太令人满意,看来多读是学习语文的一大法宝。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教学反思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