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探究性阅读的方法。有学生自读,教师导读,学生精读等教学环节,力求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特别是精读的环节,安排了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钻研课文,疑难之处深入钻研,弄明白句意。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究答案。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篇课文难以理解。如,为什么说“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为什么说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等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找答案。解决了这些疑难,使学生的探究又进了一步。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在学生自己探究遇到问题之后,也就是因势利导,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层层推进的严密的论述思路,要求初二学生要尽快理清,并作进一步的探究,这个要求有点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特别是对一些语句的理解,学生难以真正彻底解决。因此,这篇课文应该设计两课时,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探究得比较从容、比较深入。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文章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文章所张扬的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的思想,确实是有实际意义的,它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因为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惧,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议论较盛,涉笔宏大,文句流畅,能引导学生对天地自然产生玄思。这是这个文本的特点,也是8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文本所要面临的挑战。8年级的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所以,如何把这篇议论性很强兼有学理性的文章,转化为丰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追求的。8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立论、论证等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这篇散文,只能给以科学思维情感上关照,使其获得一定的现代意识。
鉴于以上原因,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创新教学的问题。
一是打破以往文本语言与内容兼顾的传统做法,而只选择了后者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侧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思维与思想。(这样设计虽然削弱了文本语言的学习,但是强化了课堂语言和生活语言的运用,从而保证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与再认识,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并促使他们能够正确支配自己的行动与实践。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颇具思想深度。虽然文中有些说法还值得商榷,但这无形中更为学生提供了质疑与思辨的空间。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一设计的目的达成很好。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既启迪了智慧又加深了体验。最后的“体验与反思”环节更把学生在本课中的收获外化为活动计划与口号,这既是课堂向生活的延伸,又是课堂效果的有力测评,对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强有力的激励引导性。
二是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做法是采用了“电视节目现场模拟”的方法,通过对话、采访、合作、探究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为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是避免学生审美疲劳,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又因为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语言与思辩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而目前颇为流行的多媒体教学虽能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的刺激,但往往又弱化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再加之文章本身观点较为独特,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因此上好本课须为学生创设思辩的氛围,这也是我采用“电视访谈”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课堂实践看,这一设计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有预习时丰富资料的介入,学生发言积极,思考积极,热情高涨,参与度极高,从而使课堂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教学反思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