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按逻辑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3、重难点:了解浙江潮的特点。掌握文章为表现浙江潮运用的多种写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作者简介:周密(公元1232年~1298年),字公谨(Jǐn),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作有:《武林旧事》、《草窗词》等。《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二、诵读课文,学习字词句。
(一)词类活用。
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用为动词,穷尽)
2.皆披发文身。(文:本指花纹,这里用作动词,刺刻花纹。)
(二)重点词语解释
天下之伟观(景象)也自既望(农历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当……时)其远出(发、起)海门仅(仅仅)如银线
则玉城雪岭际天(连接着天)而来吞天沃(用水淋洗)日
每岁(年)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既而尽(穷尽)奔腾合五阵之势
并有乘骑(马)弄(舞动)旗标(举)枪舞刀于水面者
如履(踩,走)平地倏尔(忽然)黄烟四起随波而逝(去)
人物略不(一点儿也不)相睹吴儿善泅(游泳)者数百
皆披发文(画花纹,动词)身出没于鲸波(巨波)万仞中
珠翠罗绮溢(满)目饮食百物皆倍穹(高)常时
而僦赁(租用)看幕虽席地不容(许,使)闲也
(三)课文翻译。
三、鉴赏评析。
(一)理清思路: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作者依主观视角定位,从远到近,从江中到江岸依次写了涨潮的壮观气势,演兵的出神入化,弄潮的惊心动魄和观潮的热闹非凡,层次分明,场景清楚,浑然一体,主旨突出。
潮来前~人山人海、风平浪静→闷雷滚动
潮来时~奔腾咆哮、雄伟壮观:形成一道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潮去时~恢复平静、余韵犹在
(二)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①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②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③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
④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
[说明]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四)延伸阅读: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比较这首词与课文的异同。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讲析: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四、作业:
1、诵读全文。
2、完成联系册中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观潮初二语文教案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