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方法:朗读并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天下无贼》中黎叔说过一句话,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记得吗?(人才)哦!那人才的产生都需要哪些条件呢?(努力,聪明,刻苦,机遇),同学说的都很好!那老师想问,沙子如果没有进入河蚌的体内是否还会有美丽的珍珠?

有人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人才亦如此,需要有赏识他的人才会人尽其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远在唐朝,那些人才们会怎样的命运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在《马说》中找找答案!

1、整体感知(该注音的注音,该释义的释义)

体裁:

相信大家对“说”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我们曾经也学过带“说”的古文!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文章?初二下的周敦颐的《爱莲说》谁能回忆一下“说”是不是说话的意思啊?(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看来你们预习的不错,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哪位同学已经认识作者了,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被人称为“文起八代之衰”(需补充)

介绍的很好。看来大家预习的都很认真,其实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是我们对所学内容的第一印象!那你们想想你们对别人的第一印象中重不重要啊?接下来老师就要看看你们对文章的印象如何?哪位同学愿意朗读一遍课文?大家仔细听,看看他对文章认识的如何?

注意仔细听字音和节奏

好,找错

下面注意听老师读的节奏和字音

【①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xiàn通现)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喂)

④其真无马邪(yé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好下面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

2、疏通文意、

刚才我们已经读了,下面我们看看第一段作者都写了什么?那位同学愿意给大家翻译一下,可以自己找搭档边读边译,看哪组配合的最默契!

(1)、分析课文第—段。)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比喻为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称——著称

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虽——即使

之——结构助词,的

以——因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在这以后)(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虽:即使)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雄健的马,

衹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衹:只)(辱:辱没)(于:在))(之,结构助词,的)(因为)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配合的很好,我们要注意重点词的用法

中哪些话是阐述千里马遭遇的呢?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第一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用原文回答:

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恳切地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同时因“伯乐不常有”,而揭露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幸遭遇)

2)分析第二段(同上)读并译

实词:

尽:吃尽adj—v”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通饲,喂。“食马者”

:吃,“食不饱”

见:通现,表现

能:才能“虽有千里之能”

: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

等:同样,等同,

虚词:

之:定语后置标志

或::有时

也:①用于句末表判断或肯定“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用于句末(段末)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呀。“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用于句中表语气的停顿,引起读者关注下文“是马也”

虽:虽然“虽有千里之”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吃尽,形容词用作动词)(通饲,喂)(代词,这)虽然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

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2)千里马那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呢?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一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同时发出安求其能千里也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的谴责

分析第三段、

实词:

策: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鞭子“执策而临之”

尽:竭尽“食之不能尽其才”

通“::通晓

临:面对

虚词

之:代词,指代千里马,前俩句

: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其:代词,指代千里马,前三句

: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

:其实,表猜测,“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呢?

食马者不知马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描摹了千里马的不公待遇

(3)假使你是作者面对千里马这样的遭遇,作者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悲痛,怜惜同情嘲讽(故意让自认为懂马的食马者,在受屈辱被埋没的千里马面前,大呼无千里马构成了极大的嘲讽的效果)

抨击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俗话说,不平则鸣。

韩愈怎么会单单为一匹马的不公遭遇而鸣不平呢?这岂不是小题大做?你们怎么理解呢?

千里马在这里也指人才,而伯乐则是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的手法

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3、梳理文章思路

《马说》结构

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知马却对千里马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总结全文道出了食马者不知马的的主题!

板书:

马说

韩愈

伯乐—识人才者

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封建统治者

托物寓意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马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