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课内阅读

《藤野先生》

1、爱国青年:讽刺。指当时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2、“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的含义?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是激愤时的反语,揭露了他们荒唐的逻辑,表达了鲁迅先生极为愤慨的感情。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

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划线的词语反映了什么?作者的情感?

反映了中国民众麻木的精神状态,对此作者深表痛心和愤恨。

4、“我”放弃学医并离开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他认为要改变中国国民的精神,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

5、“每当夜间疲倦……深恶痛疾的文字。”含义?作用?

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政治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6、“呜呼,无法可想!”是针对什么情况而言的?作者为什么认为“无法可想”?

“无法可想“是针对中国群众闲看枪毙犯人而言的,作者深切地认识到当时中国国民的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程度,要改变他们的精神是很不容易的。

7、如何写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更高大了”?

正面描写藤野先生的语言、添改讲义的情形,直接表明他认真负责的精神。用“爱国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比反衬,藤野先生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8、的线索?

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写了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别离,最后写离开仙台后的怀念。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9、“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前后句序能否调换?

不能,添改讲义是分内事,改文法是分外事。原文是递进式表达,更能突出藤野先生工作极端认真负责。

10、“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作者为什么“不安”、“感激”?

“不安”是因为自己当时太不用功,讲义上的错误太多给先生添了那么多麻烦。“感激”是因为先生帮我认真添改讲义,给了我太多关心。

11、读下面几段话,回答问题

㈠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㈡他的性格……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我的母亲》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写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的体现在母亲平是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一生示范随“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品味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㈠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儿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㈡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20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又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20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㈢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示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4.文中写“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是否离开了中心?

没有,这从侧面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严格教育。

5.为什么母亲选择在夜深人静时责罚“我”?

作者母亲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促使孩子自我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就保护了孩子的尊严。

6.作者说母亲是他的“慈母”“严父”“恩师”,具体表现在哪里?

主要从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两方面来表现。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写了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则罚。

7.说说下列语句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Ⅰ“每天天刚亮时……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从侧面写出了母亲每天都很早醒来,持家教子,十分辛苦。作者深感母亲不容易。

Ⅱ“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一万分之一二。”

质朴的语言表现出母亲承受的痛苦之深,流露出作者心疼母亲、理解母亲的感情。

Ⅲ“但她有时候也有刚气……侮辱。”

刚直有气节,为捍卫名节,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

《海燕》

1、文中的象征意象

“海燕”象征勇敢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狂风”、“乌云”、“雷声”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

2、文中多次用“高傲”形容海燕,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这里是形容其对敌人的藐视,因为它知道,狂风乌云只是在作垂死前的挣扎,他们的最终灭亡马上就要到了。

3、这篇散文诗要塑造的是海燕的感人形象,中间为什么要大段描写海鸥、海鸭、企鹅?

描写海鸥、海鸭、企鹅是为了对比烘托海燕的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写其它海鸟惊恐万状的丑态,通过对比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态。

4、品味以下语句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勾勒出海燕矫健、敏捷、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

“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这个敏感的精灵……遮不住的!”揭示了海燕怀着必胜信念的精神源泉。他的勇气来自与她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运用拟人、反复的手法,突出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强调了革命风暴就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抒写其豪迈的战斗情怀。

“这是勇敢的海燕……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写出了革命战斗的进一步激化,大海与闪电的斗争,在斗争中显示了大海磅礴的气势和力量,沙皇反动势力必将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海鸥……掩藏到大海深处。”“掩藏”表现了海鸥惧怕暴风雨却又要掩饰自己的恐惧。

“看吧,狂风……摔成尘雾和碎末。”运用拟人和比喻,写出了风的猖狂气焰。

5、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海燕是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作者在文中赞美的事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6、描写乌云风雷等形象,对表现海燕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反衬出海燕的战斗英姿和乐观的革命豪情。

7、将海燕放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大海场景中写,能收到什么效果?

从正面衬托了海燕勇敢无畏的战斗形象。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藤野先生》课内阅读练习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