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
对于朦胧诗这一文学流派,同学们肯定都很陌生,老师找了一些关于朦胧诗的资料送给大家。
多媒体出示: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哪位同学能起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江河这位朦胧诗代表?
(学生介绍江河。)
不错,你是从哪儿得到的这些信息?(学生回答。)
我想在查阅的过程中你一定体会到了“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老师呢,也找到了一些关于江河的介绍,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多媒体出示: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泽,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别于同代诗人,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不论是诗人的名字还是诗歌的题目都给人一种很惬意的美感,那同学们是不是都很想知道这首诗歌的语言到底如何呢?(想。)
好,请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这首诗歌?(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学生稍微讨论一下──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刚才在听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这首诗歌确实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随着音乐自由朗读以下,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多媒体放音乐──《星空》。)
2、老师觉得诗歌的美就是诗人运用比较凝炼的语言借助一些物象为我们创设一种意境。
例如(多媒体出示画面):
“枯藤 老树 昏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看到这些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那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听朗读,谁能说说这首诗歌作者创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回答。
3、(多媒体出示画面并播放《星空》),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温情与憧憬的感情随着音乐自由的朗读,体会诗歌的美,想象诗人所创设的意境。
4、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诗中反复出现星星,(多媒体出示)那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学生讨论,交流。)
(星星象征着光明,既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烁的点点光明,表达了世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对光明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5、下面两人一组,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诗人的感情,品读诗歌的语言。(学生分组朗读。)
四、问题研究
读了这首诗之后,老是有很多的问题想找同学们帮帮忙解决一下,同学们愿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回答──愿意。)好,先谢谢大家!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曾学过音乐。变奏曲,它是音乐术语。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做成的乐曲叫做变奏曲。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学生讨论回答。)
(这首诗共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节与上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如“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就像音乐一样,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
2、另外,诗中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但是老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去理解,同学们讨论一下,帮帮忙。
多媒体出示: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五、学生质疑
同学们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谢谢大家!老师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小节,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老师也想帮帮你们。
师生探究。
六、巩固
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分析,这首诗歌不但语言美,结构美,而且韵律也很美,我们来个配乐诗朗诵比赛怎么样?
男女同学分组朗诵比赛,并找同学进行点评,老师给予表扬鼓励。
这么美的诗,我觉得光是读不过瘾,同学们想不想把它永远的记住啊?下面我们来个比赛,任选诗歌的一小节,看看谁记得最快?
七、拓展写作
同学们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吧,诗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把我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朦胧诗它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也就是具有象征化。那象征就是通过诗人对物象的或憎或爱寄寓个人的某种情感,就像“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东西,同学们再找找诗歌中出现的物象,并体会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
(用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
那我们在领略诗歌的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仿照“如果 如果 ”或“谁不愿意 谁不喜欢 ”的句式说一句或一小段。
学生思考练习并交流,老师适当的表扬总结。
作诗不一定要求语言很深讳,如: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人读一遍顿觉眼前一亮,俄而浑身为之一振,随即就永远的记住了这句意蕴深刻而又琅琅上口的诗。
另外,诗歌的创作要注意:把“文”和“义”有机的结合起来。文就是指凝炼的语言,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运用凝炼的语言借助一定的物象所营造的一种意境。再就是,诗歌讲究“诗情画意”,在下笔之前,你脑海中已经有一幅图画在浮现了。当然这只是老师的一点心得,给同学们做一下参考。不知不觉45分钟的时间过去了,课堂上不能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我们就把它留在课后,大家说好不好?
八、作业
下面看看我们今天的作业吧(多媒体出示):
1、搜集好得的歌曲,赏析其歌词,有些就是一首很好的现代诗。
2、继续搜集有关朦胧诗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并进行品评,整理在集锦本上。
3、试写几句或者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主 题
否定现实,追求光明,面对磨难永不放弃希望
变奏曲
温情、浪漫 ──── 寒冷、残酷
对 比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