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思想教育方面总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翻开语文书,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把语文课都上成纯粹的政治课,而是说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适当联系到学生的思想,把教书与育人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文《敬业与乐业》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他在文中鲜明地提出:“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尤其在普及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上得好,可以使我们职中的学生更加明确只有敬业乐业,才能担当好职业角色的道理。
在备课时,我想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把握作者说理的思路,实在有些浪费资源,那么如何才能将课文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让刚接触到职业学习的职高生准确领悟作者的观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呢?于是,我多次钻研课文,收集材料,精心设计了《敬业与乐业》的教学。
课前我首先布置学生背诵《公民道德四字歌》,并要求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先进人物及普通劳动者“敬业”与“乐业”的事迹材料,在正式上课前,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由学生在晨会上介绍,做好上课前的心理准备。正式上课时,我又精选了同学们收集的材料,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中央电视台《道德的力量·敬业篇》中李素丽、马永顺、袁隆平、钟南山、叶欣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片断,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每一个学生,此时我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情绪激昂,朗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初读课文后,我让同学们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课文的每一个观点补充一至两个事例材料。在巡视指导时,我发现同学们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各组都能通过合作学习的集体智慧,不仅借助注释,疏通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结构,还补充了大量当代先进人物的事迹,使文章更富有现代感,我感到这节课可以结束了。
这时突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出:那些都是先进人物,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又不想当先进,是否可以不用那样敬业?何况有些职业本身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如何才能做到敬业、乐业?再有,怎样看待社会上那么多跳槽的现象?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沉思了一会后,首先肯定他们敢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学习精神,正想回答,下课铃响了,我灵机一动,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了同学们,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两个问题:一、怎样理解“业”的含义?二、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课后我召集学习积极分子开会,让我惊讶的是这种思想并不是个别现象,不少同学不同程度上都有着类似的想法。于是我和同学们商量下周利用语文课围绕这个主题举行一次辩论赛。
第二周《敬业乐业我来谈》辩论课如期召开,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的辩论,同学们逐渐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以最大的热情发挥“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
在深入理解“敬业”精神时,同学们出现了争论,这时我点拨道:要准确领会梁启超先生在当时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又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普遍赞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等级森严的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职业观,人们的读书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在这种传统思想的统治下,一般人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能出人头地、金榜题名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因此,梁启超的“敬业”说,在当时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是极有先进意义的。这时同学们举出了鲁迅的《故乡》、《孔乙己》;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为例,还有同学提出了邹韬奋的《工作的大与小》,听到他们学以致用的辩论,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敬业与乐业》的教学断想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