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闰土父亲、闰土、闰土儿子这三代人的对照,主要是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照),突出主题思想的写作方法。
2、认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和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理解作者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闰土从少年时的天真活泼、勇敢机敏到变成中年时的迟疑麻木、自卑愁苦。
2、难点:
“我”同闰土重逢的部分(可采用启发、讨论、讲述相结合加以引导)。
【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题研讨法等。
【教具准备】
《三代人的对比表》、学生带父母亲少年时候的照片。
【教学过程】(实录)
上课。
师: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名作《故乡》(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集体背诵故乡的冬景“时候既然是深冬”和昔日瓜田夏日“这时候”两节(以旧知中与本课新知密切相关的重点导入新课)。
生:背诵(略)。
师:同学们背得很好。你们看,一个是深冬的黄昏,天气阴晦,冷风呼呼,暮色苍黄;一个是仲夏的月夜,天空深蓝,圆月金黄,瓜田碧绿。一个是荒村萧索,没有一些活气;一个是英俊少年,充满朝气。一个叫人无限悲凉,一个却叫人感到神异而向往。故乡的面貌变化如此之大,那么故乡的人又怎么样呢?
生(全体):也变了。
师:对!那么你们认为变化最大的人是谁?这篇小说对谁着墨最多?
生(全体):闰土。
师:大家回答正确。我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体现。作者在表现主题时采用了前后对照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根据课文的特点,从人物形象的对照(板书加点字)入手,在形象的对照中分析主要人物并领会小说的主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作者表现闰土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照?
生:我认为作者表现闰土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了对照。
师(点头):有补充的吗?
生:还有在神情方面也进行了对照。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你补充得很好。让我们先看外貌吧。少年闰土的外貌怎么样?请大家尽量不要看书,凭记忆来回答。
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师(点头)(投影仪显示加点字):少年闰土是这样的活泼可爱,那么中年闰土的外貌又怎么样了呢?也不要看书,凭记忆来回答。
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你的记忆力也不错。作者先从外貌的变化,写闰土变化之大,使“我”一见就“非常吃惊”,他已经远远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这样对比着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闰土生活很苦。
师(点头):闰土生活的困苦又说明了什么?是否因为闰土的好喝懒做?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同学们讨论回答得很好。闰土生活的困苦的确不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闰土生活的困苦说明了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板书加点字)。
师:“日趋”、“日益”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日趋”是“一天天走向”的意思。
生:“日益”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的意思。
师(点头):请同学们看课文,“我”见到儿时的朋友,心里很高兴,但“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只叫了一声:“阿!闰土哥,──你来了?……”这是为什么?
生:“我”看到闰土是如此的困苦,感到吃惊,“我”是来辞别故乡的,闰土是来辞别“我”的,久别重逢之后马上又要分手的伤感,所以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师:很好!从你的回答可以看出你很会思考。那么这时闰土的神情呢?
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欢喜和凄凉本是对立的,怎么能同时出现?
生:因为闰土见到儿时的朋友,心里很高兴;可是痛苦而艰难的生活,沉重的负担,又使他感到凄凉。
师: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那么他说话后的神情如何呢?
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师:闰土明明是一个大活人,为什么现在成了“石像一般”?
生:因为痛苦而艰难的生活,沉重的负担,把闰土变麻木了,他对生活没有了希望,所以现在成了“石像一般”。
师:你分析得很好!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我认为闰土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他把“我”当成了“老爷”。
师:你补充得很好!那么少年闰土的神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很怕羞,只是不怕我,很高兴,无忧无虑,我问一句,甚至没有问,他就滔滔不绝,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神情有着惊人的变化,现在的闰土全无少年时的聪明勇敢、活泼开朗的神情,虽说现出重见友人的欢喜,但因精神的麻木、生活的困窘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变得凄凉、呆滞、恭敬。那么听到闰土恭敬地叫“我”“老爷”后,“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请一个同学解释“寒噤”的词义。
生:“寒噤”的词义是“因为受惊而身体颤动”。
师:对!“我”为什么打了一个寒噤?
生:因为“我”听到闰土恭敬地叫“老爷”。
师(点头):少年闰土称“我”什么?
生:迅哥儿!
师: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随便地叫“迅哥儿”到恭敬地叫“老爷”,要儿子水生给“老爷磕头”,闰土他认为少年时的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少年时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如今却变成“老爷”和“下人”的主仆关系,怎不令人打起“寒噤”?
师:这“老爷”两个字使“我”感到?
生(全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师:那么这儿的“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什么?
生:障壁:隔膜,就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不相通。
师:你解释得很好!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封建制度中森严的等级观念。闰土认为:“迅哥儿”现在是“老爷”,自己是“下人”。少年时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如今却变成“老爷”和“下人”的主仆关系,这是很可悲的。
师:下面我们请大家推选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15节~30节,分别扮演“我”、“闰土”、“叙述人”。(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加强朗读可充分发挥文章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生推选朗读者。)
师:朗读时要注意人物的外貌描写,读人物的对话,要尽可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年龄特征与心情,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
生:朗读(略)。
师:三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吸引了大家,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下面集体朗读55节~61节,要求朗读时也要注意人物的外貌描写,读人物的对话,要尽可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年龄特征与心情。
生:集体朗读(略)。
师:个别同学要注意跟上集体的节奏。接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2~77节。
(生默读课文。)
师:闰土一共说了哪些话?
生:闰土一共说了七句话。
师:对!闰土一共说了七句话,九处用了省略号。这些同学们都能找到,我不再重复了。那么这些省略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比较全面。确实闰土的这些话都是断断续续、吞吞吐吐,表达了闰土的心情,体现了他的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述说自己的苦况,表现了说话人的迟钝、麻木(投影显示加点字)。
最后一句话“……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卖与不卖,都没有庄稼人的活路,闰土的心里是渺茫的,于是也只有省略号的六点了。
师:那么少年闰土说了些什么?谁来读?
生:朗读(略)。
师:你读得很好!由于少年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所以这五段话他说来如数家珍,这显示说话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生:我认为少年闰土的性格开朗,为人又热情爽快。
生:我认为闰土的性格质朴纯真,十分聪明能干。
师:两位同学概括得对。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外貌、神情、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的印象中,中年闰土象什么?少年闰土又象什么?
生:中年闰土象木偶人;少年闰土象小英雄。
师(投影显示加点字):请同学们看对比表(投影显示),闰土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用书上的话回答。)
生: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子。
师(投影显示加点字):使闰土从小英雄成为木偶人的这么多原因中,你认为哪个是根本原因?
生:我认为“多子”是根本原因。因为水生是闰土的第五个孩子。文中“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生:不对!我认为应该是“兵匪”。因为课文中写到“……又不太平……”,这说明社会不安定,老百姓生活不太平。
生:我认为“多子”、“兵匪”都不是根本原因,“苛税”才是根本原因。文中也写到:“……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师:苛捐杂税交给谁?社会不安定,老百姓生活不太平,闰土家孩子这么多究竟是谁造成的?
生:噢,我知道了,根本原因应该是“官”。
师:对,是官。那为什么呢?
生:因为官是统治者。官就是维护腐朽的社会制度。
师:你回答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掌声响起)。因为有了这样的统治者,才会有这种腐朽的社会制度。然后造成兵匪、苛捐杂税等,使闰土从小英雄变成木偶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很深刻的,它通过闰土从小英雄变成木偶人这件事,给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辛亥革命未能解决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师:另外,我们知道小说是很注重细节描写的。作者从闰土在“我”家里拣择的东西,写出闰土的麻木、愚昧。书上哪句话写出了这一内容?
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香炉和烛台派什么用场的?
生:求神拜佛。
师:对!那么他为什么要求神拜佛?
生:因为闰土感到命运没有依靠,就只好求神拜佛,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他把改变现实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偶像上,乞求摆脱痛苦,交上好运。
师:你回答得很好!苦难中的闰土有这种宿命论的思想,我们从他拣择香炉烛台的动作可以看出(投影显示加点字)。由此我们可知,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的确很重要,你们以后阅读小说时千万不要忽略了细节。那么课文中还有其他例子吗?
生:第14节取名闰土就是的。
生:第15节带银项圈也是的。
师(点头):回答正确。那么是谁给闰土取名?是谁给闰土带银项圈?
生:都是闰土的父亲做的。
师:对!闰土的父亲。他将希望寄托在闰土身上,为了怕儿子死掉,给他取名闰土,还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投影显示加点字。)
师:那么闰土的儿子又怎么样了呢?
生: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害羞,躲在父亲的背后。(投影显示加点字。)
师(点头):二十年前的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活泼可爱的少年,现在他的儿子却黄瘦些,颈上没有银项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了现在闰土家很穷。
师:对!除了说明“闰土家很穷”(“经济困难”)外,还说明了什么?
生:还说明他“营养不良”。
师:你补充得很好!几十年以后的闰土生活比父辈更悲惨了,他已无力给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他拣择香炉、烛台,把摆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当然这“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
师:这组三代人形象的对照,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回答):从这组三代人形象的对照中,我们看到了故乡的人民依然处于贫困和愚昧中,无数的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作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的命运。故乡变了,变得剥削更重,压迫更深,摧残更烈,劳动人民的命运更悲惨了。
生:通过这组人物形象的对照,我们了解了旧中国农民苦难生活、悲惨命运,我们应该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你们回答得很好!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来说,应该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可是本文所反映的现实却恰恰相反。我们如何看待闰土三代人生活一代比一代贫困的社会现象?请同学们联系书后注释,根据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回答:为什么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社会现象?
生(讨论后概括要点):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相反,由于战乱频繁,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子等天灾人祸,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因此就会出现这种一代更比一代穷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师带头鼓掌,掌声响起。)
师:你概括得十分出色,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在对闰土三代人的描绘中,尤其是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同情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板书加点字。)
师:通过上述讨论,我们明白了本文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目的是鲜明地表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读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写作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今天的作业是模仿这种对比写法来表现一个主题。同学们可根据所带父母亲少年时候的照片,进行作文片段练习。(可以拿你父母亲少年时期与现在进行对照,也可以拿你父母亲与你少年时期进行对照。)
下课。
【板书】
故乡
人物形象的对照
↓
农村经济日趋破产
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
同情人民疾苦
揭露社会黑暗
【三代人的对比表】
闰土父亲 闰土 闰土儿子 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 外貌 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灰黄、很深的皱纹、眼肿得通红、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又粗又笨、开裂、象松树皮。 紫色的圆脸、头戴毡帽、颈套明晃晃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黄瘦些、颈上没有银项圈。 神情 欢喜又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 很怕羞(不怕我)、很高兴(无忧虑)
害羞 语言 恭敬起来叫“老爷!”、断断续续、吞吞吐。 讲话滔滔不绝。 动作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躲在背后。 印象 木偶人 小英雄 原因
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子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故乡》(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