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在自读中读准字音,理解生字,了解主要内容。

2、结合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体会题目的含义。

3、阅读环境描写的段落,领悟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作者为什么不具体交代杜小康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的原因?

2、小说的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放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关于成长的主题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了,每个人成长道路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推动成长的动力也不同,让学生多了解别人的生活,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形态,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心酸,饱含痛楚、屈辱和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珍贵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如何跨越这道障碍,正是《孤独之旅》要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

二、跨越障碍

1、扫除文字障碍:

⑴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⑵ 教师出示幻灯片:

① 给加粗的字注音:

曹文轩(xuān) 杜雍(yōng)和 觅(mì)食

戳(chuō) 撩(liáo)逗 抠(kōu) 掺(cān)杂

茬(chá) 撅(jué)断

② 解释下列词语:

朦胧 撩逗 乖巧 歇斯底里 撅断 抠

厚实 驱除

三、自主学习

1、学生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提纲:

⑴ 本文题目为“孤独之旅”,它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突出“孤独”的语句又是什么?

⑵ 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杜小康,但作者却以教多的笔墨写了父亲杜雍和以及鸭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⑶ “鸭们也长大了,张成了真正的鸭”一句中“也”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⑷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⑸ 你是怎样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 形象的?

四、精彩赏析

这篇文章穿插着非常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背景。归纳一下自然环境描写的相关内容,分析他们的作用。

提示:

1、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2、以芦苇作为人物心理变化的见证。

3、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 的催生力量。

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

五、合作讨论

细读课文,相一想我们从杜小康的成长经历中读出了什么?有哪些感悟?与同学讨论交流。

小结: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奋进。我们通过学习这篇小说,不仅要理解文章的主题,更要树立勇于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六、体验反思

教师出示题目:

1、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行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表明磨难可以使人成熟和奋进。那么,你是希望在逆境中成长还是在顺境成长呢?

2、我们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读书而历尽艰辛,甚至到了卖血的地步。而本文中杜雍和却让杜小康跟着他去放鸭,让杜小康走过“孤独之旅”。对这两种父亲的做法你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自由发言。

七、课后练习

阅读《孤独之旅》,隔了岁月也能感受到杜小康的孤独与恐慌……

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

……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语段中有哪些内容体现出了“孤独”?

2、语段开头五个自然段的排列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其发展脉络是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所写的“芦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体现标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听不到任何声音,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产生逃不走的感觉。

2、分行罗列,作用是突出了人物的新鲜感和孤独感。

3、心理“倦意”→“害怕”→“胆怯”→“逃不走”→“恐慌”→“安静”突出了主人公初到新环境时的心情,暗扣了主题。

4、面积大,颜色绿,长势茂盛高大 渲染了芦荡环境,衬托了人物孤独的活动空间,暗扣主题 以时间为序 “以后几天”、“这一天”、“傍晚”、“吃完饭”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