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笔名:左海、殷洲、马南邨等。闽侯县人。中国现代新闻工作者、诗人、杂文作家。
1、追求广泛:
邓拓于1912年2月26日出生在福州道山路第一山一户教员家里。其父是清朝最后一科的举人,民国成立后在一所师范学校当国文教师,直至60岁因病离职。邓拓一大家人,长期靠他父亲微薄的薪金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邓拓小时常常到外面捡树枝、扫树叶、挖竹笋、捞蛤蜊小蟹来补贴家用。他少年时代就喜看文史书籍,喜欢练字作画。由于家贫,买不起书和文房四宝,他就搜集家藏的或借来亲戚家的文史古书阅读;他又从城墙上搬回两块大砖,用柔软多毛的竹叶捆扎成笔,蘸着清水不停地在砖上苦练书画。他的求知欲非常强,几乎不放过任何可以增长知识的机会。1923年,他进闽县三牧坊中学(今福州一中),第二年秋季,又转入福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文史地班就读。在学校里,他对编剧、绘画、演戏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个活跃分子。
2、向往革命:
1926年12月,北伐军进入福州,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4岁的邓拓与同学办起了“我的读书会”小图书馆,传阅《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在《新青年》等书刊的启发下,他一心向往革命,1928年将读书会改为野草社,自编自印《野草》,还经常与好友们到乌石山的海天阁和积翠寺谈文做诗。
1929年秋,邓拓高中刚毕业,就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与追求,背着简单的行李离开家园,来到思想活跃的上海,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他大量阅读革命书报,从中吸吮那培育革命苗圃的甘泉,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时,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革命力量也逐渐扩大,国民党统治区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革命亦已深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热潮。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地下党的决定,成立了以从事哲学社会科学革命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邓拓于1930年加入“社联”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同年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先后担任中共上海法南区委宣传部长和南市工委书记。
3、积极抗日:
1931年至1932年,邓拓一面在上海读书,一面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办壁报、编刊物,参加群众示威游行,在闹市街头宣传演讲。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占领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邓拓为抗日救亡,东奔西跑,不辞劳苦。1932年,他在纪念“广州起义”五周年活动中被捕,关押在国民党苏州反省院。但他坚贞不屈,“铁窗风雨急,引吭且狂歌”,深信人民大众的力量定能铲平万恶的旧社会。他在狱中诗集《南冠草》的自题《南冠草》一诗中写道:“世上春光几度红,流泉地下听鸣虫。血花照眼心生石,磷火窥魂梦自空。生死浮云浑一笑,人天义恨两无穷。收来病骨归闽苑,莫对清江看冷枫。”表达了他对革命的耿耿丹心。
1933年9月,邓拓经家人取保出狱,回家乡福州。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认识到同红军作战没有出路,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反蒋,并与红军签订抗日反蒋协定。邓拓应聘就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会专员兼外交部秘书。1934年1月,由于蒋介石的围攻,且中共中央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没有给予应有的援助,使内部不团结的福建人民政府终于失败。邓拓于“福建事变”失败后避居上海,以邓云特为笔名写了关于中国社会史性质问题,中国粮食和农业问题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又入河南大学学习,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积极投身抗战第一线,进晋察冀边区,担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宣传部副部长。
4、创办报纸:
1937年秋,邓拓去五台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他与几位年轻的新闻战士一起,于同年12月11日,创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党报之一《抗敌报》。从此他改名为邓拓。他们把五台山腰大甘河畔的一个小古庙作为办报的第一个游击据点。翌年冬,日寇对新建立的晋察冀边区发动了十一路围攻。邓拓根据党的指示,写了《论民族自尊心与抗日胜利》的社论,号召边区军民团结奋战,誓死抵抗,夺取胜利。他和同志们一道组成一支游击办报的队伍,用毛驴驮着改装的小型铅印机,转战太行山麓的五台、阜平、平山一带深山老林中。1940年初,《抗敌报》隔日刊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该社社长,后又兼任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的职务。当年,敌人又对边区发起十三路大扫荡,在敌人的堵截和围攻下,在频繁的转移和行军中,报纸的出版相当困难,邓拓仍不避艰险,带领大家坚持出八开的铅印小报。那时他曾有一首《勖报社诸同志》的诗:“笔阵开边塞,长年钩剪风。启明星在望,抗敌气如虹。发奋挥毛剑,奔腾起万雄。文旗随战鼓,浩荡入关东!”反映了报纸宣传在抗敌中的作用。
5、慷慨壮歌:
1943年2月,邓拓在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开会期间,与聂荣臻、皓青、宋劭文、吕正操、于力等人倡议成立燕赵诗社。他在缘起中写道:“古来燕赵,豪杰所聚,慷慨壮歌,千秋景慕。方今板荡山河,寇氛未消,黎明前夜,国难犹殷。有志之士,奋起如云,边区民主,谠议宏开,定反攻大计,期必胜于来朝。窃谓盛会不常,机缘难遇,诚宜昂扬士气,激励民心,以燕赵之诗歌,作三军之鼓角。”这首诗,说明了成立燕赵诗社的目的,是为了以诗歌为武器,形象地反映抗日军民浴血战斗,不怕牺牲的豪情。他还创作歌词《把晋察冀造成铜墙铁壁》,由他人谱曲后在边区广为传唱;写了报告文学《聂荣臻将军和晋察冀根据地》,用真实感人的文笔,描述了聂荣臻将军怎样从延安到五台山开展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生动地刻划了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的英雄形象,控诉了敌寇的血腥罪行,赞扬了人民群众踊跃支援前线,顽强参与斗争的精神。同年秋冬,日寇又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最野蛮、最残酷的扫荡,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绕山头、穿峡谷,日夜与敌人周旋。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在敌军的包围下,在敌机低空骚扰时,仍镇定自若,突击写稿,写了大量的宣传抗战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文章。
翌年,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的领导下,邓拓主持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共5卷),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泽东同志的选集,发行后在白区和革命根据地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争相传阅。1948年6月,党的工作重心即将从农村转向城市,《晋察冀日报》也完成了历史任务,与晋察冀豫区的党报合并,成为华北地区的报纸《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合刊后,邓拓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继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长。
6、含冤逝世:
全国解放后,邓拓任北京市市委宣传部部长,受命主持党中央机关报工作,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他像战争时期那样,战斗在新闻第一线,任期10年中,写了许多社论、散文、杂文、新闻,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1959年2月,调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主编市委的理论刊物《前线》。1960年,他兼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他先后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61年3月,邓拓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开辟“燕山夜话”;同年9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以吴南星的笔名,在《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专栏中发表政论杂文。但就因这些文章,“文化大革命”初期,他们三人被打成“三家村”反革命黑帮,受到残酷的迫害,邓拓含冤逝世。1979年2月,“三家村”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
邓拓在历史研究、文物鉴赏、诗词、书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诣。专著和作品有《形式逻辑还是唯物辩证法》(1933年)、《中国救荒史》(1937年)、《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1959年)、《燕山夜话》(1963年)、《邓拓诗词选》(1979年)、《邓拓散文》(1980年)、《邓拓书法选》(1979年)、《邓拓文集》(1980年)等。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博学多才的邓拓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