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解通】

1、导读:

中国人有无自信力,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鲁迅先生鞭辟入理的分析,给我们智慧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

2、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早年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902年留学日本,新学医,后充医从文,决心以文学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1908年回国,辛亥革命时,在其家乡积极参加宣传活动。1918年发表中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第一声号角。1921年发表《阿Q正传》,相继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两册。1927年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这一阶段以杂文创作为主,后分别集为《而已集》《三闲集》等十余本杂文集。他的杂文被喻为“匕首”和“投枪”,向当时反动势力宣战,充分体现了他的战斗风格,被称为“鲁迅风”。他在培养青年作家、翻译世界文步文学、整理研究古代文学遗产等方面,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有《鲁迅全集》行世。

3、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积积极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知识通览】

一、语音

1、玄虚:“xuán”不能读成“xiān”

2、诓骗:读成“kuāng”

3、前仆后继:“pū”不能读成“pú”

4、省悟:“xǐng”不能读成“shěng”

5、乾隆:“qián”不能读成“gān”

6、脊梁:“jǐ”不能读成“jí”

7、抹杀:“mǒ”不能读成“mò”

二、字形

1、慨叹:“慨”不能写成“概”。

2、脊梁:“梁”不能写成“粱”。

3、摧残:“摧”不能写成“催”。

4、何尝:“尝”不能写成“偿”。

5、前仆后继:“仆”不能写成“赴”或“伏”。

6、筋骨:“筋”不能写成“经”。

三、词语

1、诓骗:用谎话骗人。

2、搽:涂抹。

3、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4、不足为据:不值得作为依据。

5、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难。

6、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7、省悟: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8、渺茫:因无把握而难以预期。

9、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四、常识

1、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清乾隆皇帝在位时,确定纪传体作为正史,不经治定的不能列为正史,当时治定的二十四部史书为正史,它们是《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明史》。史称“二十四史”。

2、鲁迅杂文:

杂文是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

⑴ 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

⑵ 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三十年代后期甚至出现了被称作“鲁迅风”的杂感流派,在激烈的斗争中不断地发挥着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从“五四”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杂感,也由于鲁迅的实践和倡导,终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运用便捷和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学形式。

【内容析通】

一、理文脉

本文针对敌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进行直接和间接地批驳。首先摆出敌论据和观点,接着依据敌论据和敌论点之间的矛盾直接驳论证,同时,从正面立论,间接驳斥敌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回答文章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二、辨结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树靶子(1~2) 摆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直接批驳(3~5) 反驳对方的论证。

间接批驳(6~8) 正面立论驳对方论点。

得出结论(9) 回答文题提出的问题。

三、探意旨

本文有力地驳斥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这种悲观论调,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阶级和御用文人自欺欺人的罪恶本质,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人民的斗志。其意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1、从驳斥的角度看:

作者深入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文章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之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力其实早就失掉了的”,他们信“地”、信“国联”、信“佛”,只能说明他们曾经拥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过自信力,无所失去自信力。“这一部分人”不能代表中国人民。

2、从立论的角度看:

作者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在”。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代表中国人的本质。这样有回击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歌颂中国人民的伟大的自信力。

3、从作者情感立场看:

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对人民的歌颂,对敌人的讽刺和揭露。正如鲁迅所说:“自信力的有无,状无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看地底下。”“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他们有确信,不自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那简直是诬蔑”。然而,“一部分人”连“他信力”都失掉了,最后“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长久地麻醉自己。作者爱憎分明,对当时政府和御有文人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深刻揭露,对中国人民充满赞颂和自豪。

四、议问题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再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呢?

明确:这是作者引敌论的论据,并承认所述的事实,但从信“地”、信“国联”和信“佛”的事实所推断出只是“中国人失去他信力,发展自欺力”,而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观点,足见其荒谬,这是运用驳论证的方法,驳斥敌论点的错误。同时表明了鲁迅的沿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使人更能明辨是非,不被迷惑。先承认是事实,再分析批斥,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更能收到讽刺的效果。

2、“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个:

⑴ 他们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总是被统治阶级镇压、暗杀,他们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传彰显;

⑵ 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隶统治,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许多事情自然无法知道真相;

⑶ 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大多表现出“看看”的心态。

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特色鉴通】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抓住敌论要素,运用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彻底批驳对方的谬论。语言犀利,富有战斗性。

1、驳论和立论相结合:

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作者分析对方的这些证据不能证明论点,论证上不含逻辑,通过驳斥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同时,作者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并不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作者通过列举古今事例,充分证明了已论点的正确性,这样也就宣告了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2、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地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了嘲讽的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求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收反动当局的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粗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拜佛 fó 玄虚 xuán 脊梁 jǐ B、诓骗 kuāng 脂粉 zhī 抹杀 mǒ C、笼罩 lóng 确凿 záo 省悟 shěng D、倘若 tǎng 濒临 bīn 荒谬 miù

2、在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前赴后继 渺茫 摧残

B、不足为据 脊梁 筋骨

C、为民请命 诬蔑 家谱

D、地大物博 慨叹 光耀

3、选词填空:

⑴ 于是有( )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A、喟叹;

B、感叹;

C、慨叹

⑵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 )了,不过还可以令人不会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A、渺茫;

B、茫然;

C、无聊

⑶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A、欺骗;

B、诓骗;

C、诈骗

4、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使我掌握了使用多媒体的技术。

C、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的勇气。

D、房内飘出了一股龙井茶的清香。

5、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用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二、语段训练

读下面语段或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被摧残,被抹杀,消来于黑暗之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要自己看地底下。

1、本段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正反对比论证

C、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为 、 和 。请举出历史上的这些人物(至少两个) 、 。

3、“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 。

4、“状元宰相”指的是 。

5、“地底下”比喻 。

6、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确立的正面观点是 ,所批驳的观点是 。指出敌论要害的一句话是 。

为你自己高兴

刘心武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奋写作,也成个作家?”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那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爱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最高奖?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士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争取不凡( )或敬可佩,( )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盅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1、删掉①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请简要分析。

2、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 的方法。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的观点;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 _ _ 的观点。

3、下面这句话摘自第⑥段。请在句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争取不凡( )可敬可佩,( )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

4、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

〖能力练通·参考答案〗

一、语言训练

1、C

2、A

3、⑴ C

⑵ A

⑶ B

4、D

5、示例: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二、语段训练

1、A

2、排比、反语、比喻 如,岳飞,屈原,陈胜,蔡伦等。

3、“这”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等中国的脊梁。

4、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5、指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

6、我们有并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以偏概全

1、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小凌所说的“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3、诚然(或:虽然、固然) 然而(或:但是)

4、示例:

⑴ “为自己高兴”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为自己的平凡充实的存在南昌高兴,而不要为那些自己高不可攀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南昌徒生烦恼 。

⑵ 人还是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要为此作出最大的努力。完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应该是我们中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法导引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