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有关驳论文的知识

1、论证方法: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论证方式:

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⑴ 立论:

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⑵ 驳论:

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3、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方法有:

⑴ 驳论点(直接批驳):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⑵ 驳论据(间接批驳):

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⑶ 驳论证(间接批驳):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4、驳论完后,作者一定会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二、导入课文

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三、背景简介

(看课件有关“九·一八”事件的内容。)

1、“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的态度,日军深入华北。

2、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3、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4、与此同时,我党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播散着抗日的火种。

让我们再来看一些当时社会的现实。

(课件。)

四、把握生字词

1、脊 jĭ 梁

2、诓 kuāng 骗:用谎话骗人。

3、玄 xuán 虚之至: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

4、怀古伤今:追念过去,伤感今天。

5、为民请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6、前仆 pū 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五、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1、鲁迅批驳了对方什么观点?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鲁迅是怎样引出这个观点的?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

⑴ 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

⑵ 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⑶ 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

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六、精读课文

1、学生思考:鲁迅是怎样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加以批驳的?

明确: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信中国的地大物博,信“国联”,这都是“他信力”。这些都不信了,就是失掉了“他信力”。只能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更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玄虚之至”“麻醉自己”,这又开始了自欺欺人。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总结:用对方的事实得不到对方的观点与结论。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过程。论证过程不成立,即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荒谬,当然论点也不成立。

2、朗读第六段:

思考1:这一段有几句话,过渡词是什么(然而),它在这里转折,强调的是什么?即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思考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从古代谈到了现代,很多人都是中国的脊梁。

第六段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思考3: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除历史人物外当今的英雄更多,斗争更伟大。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4、朗读第九段,思考:“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七、小结

学习本文,一方面我们掌握了驳论的写法,另一方面理解了鲁迅先生精深的思想和宽广襟怀,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八、拓展作业

阅读李恪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中国人的智慧从书>》,学生和课文进行比较,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阅读材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读《中国人的智慧丛书》

李 恪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立刻便有了一种不痛快。谈中国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昂,不能平静。

大概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一种古老的文明赓续至今,葆有它的活力和生机,这已是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自豪。然而我们常常并不能自豪,而是有点自卑,有的人甚至自卑到极致──中国人简直要失掉自信力了。

1、自豪以致自大:

大约明代以前,中国在许多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甚至到清初,我们还以“天朝大国”自诩。但是西方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我们并不知晓。到了晚清,他们的自鸣钟的确有点意思,那不过是匠作的巧技而已,爱不释手之余,我们还可以冷冷地讪笑那些蛮夷。但是,鸦片战争一起,我们知道了,洋鬼子船炮利器,我们纵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艺,再加上忠义之士的视死如归,也终究无济于事。败了,割地赔款搭笑脸,不敢再惹洋大人。而仁人志士发愤而起,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兴洋务、办厂矿、译洋书、谋立宪,以至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然而“天朝大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曾几何时,提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殊不知,地大而物并不博,人口多并不是好事。提到中国,就是“四大发明,灿烂文化”,殊不知,近代来,外国四百大发明也不止;文化有灿烂的地方,也有不灿烂、甚至鲁迅说的“吃人”的地方。说到外国,就是腐朽垂死,水深火热,我们要解放全人类,要让他们过上像我们一样幸福美满的生活──故不论失掉自信力否,首先就失去了平常心。

2、由自大到自卑:

自大使我们付出了沉痛的教训。且不说清廷的割地赔款搭笑脸,“文革”中大批崇洋媚外,让我们十分“解气”之后,国门打开,我们蓦然看到,门外并不是水深火热、暗无天日,中华民族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勤劳勇敢善良聪明的民族,在我们战天斗地、你死我活的时候,他们一刻也没有停留地创造着同样灿烂的文化。不能不承认,在许多方面,西方远远地走在了我们前头。不是曾痛斥过“外国的月亮圆”的论调吗?到国外一看,因为他们早就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月亮的确要更圆更亮一些。

于是我们开始检点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感到莫名的悲凉。“五四”时期,有人建议废除汉字,有人实行废除孔教,从师夷之长以制夷到改革开放,百余年来,仁人志士未曾一刻停止过探索真理,而崇尚西方之风,也愈来愈烈,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如果说初期的崇尚还只是洋火洋油洋布洋面的阶段,那么,后来的崇尚则几乎渗透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使人不忍一一例举。中国的确是个大国、穷国、古国,它的发展与崛起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之事,然而它毕竟是我们的祖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必须自强不息,才能扬眉吐气。

3、中国人的智慧:

失望和放弃不是中国人的习惯。那么,中国人还能不能崛起,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沿着历史,做一次中国人的智慧的巡礼吧。

《中国人的智慧丛书》共8册,洋洋大观,在不同的学科里,记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不仅有震古铄今的四大发明,而且有太多太多的不为人知的发明创造。这些成果,早已为国际科学史界所肯定,做出这些成果的科学家,也早已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比如关于炼焦的发明,丛书介绍:中国最早的用煤炼铁的记录,见于公元4世纪的《释氏西域记》;成书于1650年前后的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记载了炼焦及用焦炭炼铁的全过程。为了证明这项技术的发明权属于中国人,丛书(《揭示物质变化》分册)列出了8个国家的最早记录,它们都在18或19世纪,结论不证自明。

在记述了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成果后,丛书(《播撒绿色希望》分册)引用了国外的评论: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纳森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带来了福音!”日本专家甚至把杂交水稻和四大发明并列,把杂交水稻称为“中国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古代,中国有太多的祖冲之、李时珍、徐霞客……我们当然可以引为自豪;现代,如果中国人多一些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则我们何需自卑!

4、中国人的自信:

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者采访一个少年,问他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少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去美国留学!”有的人看了,感到有点鼻子酸;有的人看了,忧心如焚。是啊,这不是有点不争气吗?实际上,孩子向往美国,并不可怕,说明美国的确有它先进的东西,而见贤思齐,正是我中华民族的长处。

这样的事,只可能出现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如果还是封闭的昨天,我们将无法想象美国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外国是人间地狱,那才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这急起直追的年代里,发感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中华民族并不是劣等民族,过去曾经辉煌,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我们在痛定思痛,发现我们已经落后了很远之后,才会更加义无反顾地走现代化的道路──而支撑我们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了,再来重读过去的辉煌,是不是有点夜郎自大、自我陶醉?我不这样认为,自信,将永远是一种力量的源泉。上世纪80年代,陈景润不知鼓舞过多少人,这些人不一定都要成为陈景润,但,陈景润会成为一种观念,一直激励着这一代人,并永远给这一代人以启迪。《中国人的智慧丛书》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吧。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