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三国演义》中的太尉之子杨修吗?学习了《杨修之死》,你会进一步了解杨修的性格及为人,也会更深入地认识曹操。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作者写得饶有兴味,于幽默飘逸之中见沉着。课文开始就把杨修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鸡肋事件,直至被杀,这是杨修和曹操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杨修性格发展的必然。接着以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揭示杨修被杀的直接起因,统领了插叙的六个事件。在交代曹、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人物性格。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评论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上。

学习本文要熟悉故事情节,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魏王曹操因“鸡肋事件”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在这个情节中,我们不能不佩服杨修的知人论世。他对曹操心境的剖析,对战局的估计,应该说是切合实际的。但是,作为一个直接参与作战的机要、总领事务的行军主簿,在战事失利的紧急局势下,却公开散布一些消极言论,这是“恃才放旷”的典型表现,接下来连续叙写了六个事件,在交待曹、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杨修轻率的性格特征。第一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本是有意和工匠们逗智,而杨修却自作聪明地揭破谜底,这委实是不知趣。第二件事,杨修近乎恶作剧地把曹操的“一合酥”给分吃了,说明他目中无主,过于自恃。第三件事,曹操梦中杀人,杨修揭露其故装洋蒜,虽是出于正义,但也很不讲策略。第四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上台,杨修极力投曹操所好,密告曹丕用筐装人入府,结果画虎不成,反招诬害他人之嫌。第五件事,唆使曹植立杀门吏,又被人告,说明办事欠谨慎。第六件事,暗教曹植作答,答稿竟被人偷走,落得个欺王之名,招致曹操极为反感,随生杀修之心。正因为杨修好为人师,狂妄轻率,放荡不羁,无所顾忌,因此在刚愎自用、阴险虚伪、老奸巨猾的曹操面前,招来杀身之祸。

本文文言和白话间杂,阅读可能有一定困难,要根据注释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文中所叙的六个故事。本文情节相对较为完整,故事性强,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自学。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讨论曹操杀杨修是出于忌才还是为了严肃军纪,讨论要注意根据课文内容,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行。此外,还要注意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是学习历史与学习历史文学作品的区别之一。建议同学们读一读《三国演义》原著,并相互交流读后感,进一步理解本文主旨以及人物性格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杨修之死》学法指导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