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作者生平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相关文学知识;

⑵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相关字词,理解文章思想;

⑶ 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逼真形象的细节描写。

2、能力目标:

⑴ 学习本文运用夸张、对比的讽刺艺术;

⑵ 与《孔乙己》作比较阅读,感受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挖掘第三个读书人──作者吴敬梓,通过作者生平及作品《儒林外史》的创作渊源对文章思想作深入解读。

3、德育目标:

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树立新社会环境中正确的读书观、认知观和世界观。

【教学难点和重点】

分析范进、胡屠户两个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展示台、CAI课件、基本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跨过了这一道门槛,则八抬大轿,风光无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有诗为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章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翻地覆的变化着实让人吃惊,更有甚者,中举了,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二、师生共读,梳理情节

1、播放录像,感性认知。观看时提醒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讽刺的艺术手法。

明确:

⑴ 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有: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

⑵ 影片中叙述的事件有:贺喜、卖鸡、发疯、送钱、挨打。

回味:录像看完后你映象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哪个人物、哪些情节最让你觉得好笑?

集中:范进周围人物对范进态度的转变;胡屠户,屠户制疯。

讨论:胡屠户是什么人?范进的岳丈;

胡屠户形象如何?个不高、脸黑、体壮,言行粗俗;

他和范进的关系如何?开始是训斥、鄙薄范进,回来发生了转变;

你觉得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范进考中了举人;

任务: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胡屠户的段落,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

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 范进中举后

动作神态 来时 拿一副大肠、一瓶酒 ① 走时 横披衣服,腆着肚子 ②

语 言 称范母 ③ “老太太” 称范进 ④ “贤婿”“我小老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⑤ ⑥ “才学又高,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 “是你长亲”“我不得不教导你” ⑦

答案:

① 跟一个烧汤的二汉,提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② 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

③ “老不死的老娘”

④ “倒运”“现世宝”

⑤ “天上文曲星”

⑥ “尖嘴猴腮”

⑦ “贤婿老爷,不是我敢大胆……”

学生补充:除了表格列举到的,文中还有哪些表现胡屠户人物形象的地方?

⑴ “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

⑵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⑶ 胡屠户接范进递与的银子时的“攥”“舒”“缩”“揣”等一系列动作。

师生归纳:文章充分运用细节描写,对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鲜明对比,把胡屠户那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我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前倨后恭”。

2、练习:教师检查学生自我归纳其他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例:

⑴ 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讨论并归纳:张静斋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拉扰,开口“亲切的世弟兄”,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了50两银子,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子。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场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⑵ 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3、课时小结: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4、教师展示教学模型辅助深化主题:

胡屠户等人的 举 恭维,吹捧

咒骂,鄙视 拉拢

(以上为第一课时内容)

三、厚积薄发,共探高潮

1、课前导入:

我们通过前一课时的学习,理清了范进和他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胡屠户,这个副线人物可以说是文中情节衔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从一开始范进中相公后胡屠户来贺喜,到集市卖鸡,到中举发疯,再到挨打制疯,最后受赠离去,这一系列事件里都有胡屠户的身影,那么这个人物的形象我们上一节课已经作了分析,这里不再赘叙,但是这个人物对主线人物,也就是范进的人物形象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小说的最精妙之处在于高潮的创意,高潮的创意最后又落实于主线人物的最精彩的闪光点,这篇文章的闪光点就是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那个场面,我们一起来看。

2、精彩片段赏析:

例文: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赏析:这一段描写范进看见报帖后心头顿然狂喜,喜极发疯的丑态,加点词语含有无情的嘲笑意味。中举的喜报,是范进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这喜报表明他从此就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他一时竟不能相信这样天大的喜讯能与自己联得起来,如在梦幻中一般,报帖又分明就在眼前,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才确信这是真的。几十年来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得完全忘形了,竟致旁若无人,“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这意味着他已失常变态了。“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往门外飞跑”,意味着他的疯狂,疯劲十足。“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又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神智不清,丑态百出。这些加点词语包含着非常辛辣的嘲讽意味。

点评: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

对比:引导学生对范进和孔乙己两个人物形象作比较阅读。

启发:这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同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那么这两者的区别是否仅限于此,答案是否定的,还有不同,那就是他们性格内涵的差异。

思考:

⑴ 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后,还唯唯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着作“窃书不能算偷”的辩白?另外,为何范进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中“东张西望”寻人买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清白,”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领会要点: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自贱奴才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诩“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

⑵ 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忙来拜访,以攀附拉拢。为什么范进明知他无稽的攀附之词,还连称“却幸得老先生门下?”再看孔乙己,人们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明明是戏弄的不实之词,他为何还“认真地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领会要点: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重染着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⑶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为何还是把自己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邻舍孩子吃?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以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为什么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

领会要点:范进可谓城府忒深,狡诈虚伪;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3、深度挖掘:

从范进中举后显露出来的原先被自身环境所掩藏的本质,我们可以得知科举对读书人诱惑力之大,科举考试就像龙门一样,你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成为“人上人”。象范进这样长时间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长时间地忍受心灵上的磨难,内在的、外在的种种的压迫、种种的折磨,突然到来的惊喜使他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境况下发了疯。

中举后,顺理成章地,范进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很多人的奉承和拉拢,正如吴敬梓在一首诗中写到的“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自身地位的变化也引起了他人格的变化,他要找补回来他30多年失去的这些利益,这种扭曲的人格恐怕也预示着他今后在仕途上的所作所为。

4、联系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四、课后小结,当堂练习

1、学生自我小结;

2、多媒体展示习题;

3、师生共探“探究·练习”。

【附录】

科举制度简介:我国人才选拔制度有记载的始于汉朝,当时是“征辟制”和“举荐制”并重,魏晋、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后科举制确立并逐渐完善。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到十名称为亚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所以又称为“八股取士”。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前 后

世态炎凉

科举之毒

【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落实情况:

通过教学,学生对主要人物范进的认识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对本文所用的夸张、对比的讽刺手法也能有较好的体会。

2、教学亮点有哪些:

对比阅读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科举制度之毒的认识。

3、存在的问题及矫正措施:

对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一开始学生的争议较大,经引导点拨后,还是有了统一准确的认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