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虽然是薛府买来的丫头,但她并不因自己地位低下而看轻了自己。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她看到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个个能诗会画时,便心生羡慕,也起了学诗的念头。

当宝钗要带她到大观园里和自己做伴时,香菱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但这也说明香菱学诗心切。

在大观园里,香菱拜三位青年诗人为师。第一位是宝钗,但宝钗除了讽刺挖苦香菱外,并不曾教会她什么。宝钗心想:我能带你进大观园就给足你面子了,还教你什么诗!有时香菱拿着自己的习作请宝钗看,宝钗看了只是笑,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但究竟是怎样作法,她没有教过香菱。

香菱的第二位老师是青年诗人黛玉。黛玉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幸亏黛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黛玉的耐心辅导下,香菱终于在梦中写下了“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的诗句。

香菱的第三位老师是青年诗人湘云。湘云跟香菱谈起诗来简直没昼没夜,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被宝钗讥笑为“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实不为过的。

应该说,香菱的三位老师都是大观园里才华出众的青年诗人,是她们把香菱领上了大观园的诗坛。看看当今的诗坛,像宝钗这样为师的居多,像黛玉和湘云这样的则少而又少,如今还有哪个诗人在真正地辅导香菱这样的文学青年学诗呢?

有一天,香菱从黛玉那里借来了《王摩诘全集》。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凡被黛玉画上红圈的,她一首都不放过。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香菱不但把黛玉要求读的诗都读了,还能仔细体会,用心琢磨。她向黛玉汇报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还以王摩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在读前人的名著上,香菱下足了功夫;在创作上,她也积极实践。黛玉以《月》为题,让香菱用十四寒的韵作一首诗来。为写好这首诗,香菱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黛玉看了香菱的处女作,认为措词不雅,让她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索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瞧看她。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

然而这回作的诗,黛玉仍不满意。她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于是香菱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日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

众人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她安稳睡了,心下想:“她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她。”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她,问她:“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香菱学诗的勤奋,已达到了孟郊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的地步了。

宝钗这样说宝玉:“你能够像她(香菱)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不成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香菱学诗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