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末期的一个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第一段:

秦王派人通知安陵君的两句话,既反映了秦王的狡诈,又反映出秦王的骄横、狂妄。安陵君识破秦王的欺诈伎俩,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了秦王,表现了他清醒的头脑和不卑不亢的态度。秦王“不悦”,这是一贯骄横成性的秦王意外受挫后必然有的反应。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去,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并解决矛盾。这段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

秦王以威势压人,他认为自己在相继灭韩亡魏后,声威赫赫,对只有方圆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君,用威吓欺诈手段就能使他屈服,没想到却碰了个软钉子。因此一见到安陵君的使者唐雎,就直接向他提出质问:安陵君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接着恩威并施,说秦国在灭韩亡魏后,没有直接吞掉安陵国,是因为安陵君是忠厚“长者”,这是“恩”;接着把他的欺诈行为粉饰成让安陵君扩大领土,把安陵君的婉拒说成是“逆寡人”,把阴谋不能如愿的原因归结为安陵君“轻寡人”,这是“威”。秦王的这个反问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盛气凌人,带有很强的威胁意味,因为一旦给了强秦一个口实,秦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发起进攻了。唐雎的对答态度明朗、坚定,同时不失分寸。他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昧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内容和前面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一致,前后照应。用“虽……,岂直……”句式,先对即使拿比五百里大一倍的土地来易安陵也加以否定,然后回到秦王所谓的五百里易地条件,否定更有力量。

第三段:

秦王彻底被激怒,不再有任何掩饰,直接拿“天子之怒”来威吓唐雎,骄横不可一世之态毕现。唐雎针锋相对,用“布衣之怒”来和“天子之怒”对抗,而秦王对“布衣之怒”的极度轻蔑态度,跟他前面所说的“天子之怒”形成鲜明对比,再次显示了他的骄横和狂妄。唐雎坚定有力地回答了秦王对“布衣之怒”的轻蔑看法,一连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发怒所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言下之意表明自己跟专诸、聂政、要离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这就为他紧接着“挺剑而起”的行动做了有力的铺垫。列举的三个事例,用同样句式排比下来,气势极足。“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几句是唐雎要跟秦王拼命的表白,伴以“挺剑而起”,是他要跟秦王拼命的行动。

第四段:

“色挠”“长跪”的表情和动作描写,活画出了秦王前倨后恭的丑态,并说明专横霸道的统治者是欺软怕硬、内心虚弱的。秦王的话,道出了唐雎对于安陵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此语出于骄横的秦王之口,相形之下,更显示出唐雎的有智有勇,胆识兼备。

秦王以诈骗、威胁安陵君、唐雎开始,以自己卑躬屈膝向唐雎道歉讨饶而告终,故事很富有戏剧性。

分析本文时,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本文主要写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有力地反衬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如文中写秦王盛气凌人,责备、威胁安陵君,作为安陵君的全权使者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的威严受挫后,恼羞成怒,即以“天子之怒”相威胁,企图使唐雎屈服于他的暴力之下,可是唐雎毫不畏缩,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指出“布衣之士”发怒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他说到做到,“挺剑而起”,马上要跟秦王拼命,表现了唐雎义无反顾的坚决斗争精神。秦王在唐雎的义勇行动的胁迫下,只得赶紧“色挠”而对着唐雎“长跪而谢”。这就有力地反衬出唐雎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分析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