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换而言之,我们应该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放到语文阅读课堂,我们教的就应该是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批判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两样,没有批判性,我们永远只能臣服于前人;没有创造性,我们永远不能超越前人。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的教学中,我希望能把文本作为一个“用件”,尝试一下批判、创造性阅读方法的教学。
面对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批判方法,但个人视野所限,我暂时还找不到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资料(或者像王荣生先生说的那样,关于语文知识──即关于“教什么”的问题──的研究,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这里,我提供给学生的方法还相当的幼稚。
我把批判、创造性阅读分为三部分:一,怀疑与考证。怀疑不过是一种态度,我们需要有怀疑一切权威的精神,才谈得上批判。考证则是一种方法,指对文本进行有关事实性、逻辑性的追问。不同的文体需考证的要素不一,记叙文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所以主要考证其事实性;议论文则是论点、论据、论证,该考证的既有论据的事实性,还有论证的逻辑性。二,评判。对文本进行尽可能客观的评价,要教学生的是如何去掉主观、保持客观。三,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即学会利用文本教给我们的创造方法去重塑故事。
关于《唐雎不辱使命》,前人考证较多,可断定该文是一虚构文本,用战国史研究大家杨宽教授的话来说,它“只是用作练习游说的脚本的”。但由于安陵君有两个──楚国一个,魏国一个,楚国那个是楚王男宠,只有封号,没有封地的。关于唐雎的故事又谬传甚多──司马光不查,《资治通鉴》也选用了课本这个故事,《史记》也多处用了唐雎言论(不过司马迁小心谨慎,引用之时只提某人,不写唐之名字)所以考证还是有不少问题的。特别在对安陵的考证中有比较大的错误,比如历史地理学家顾观光就把两个安陵君搞混了,陆精康先生也在引证时出错(见附录)。做学术而不严谨,学者名流难免,我辈更应该小心考证。
在自己班级上课的时候,我曾把唐雎与恐怖主义类比(都是以暴易暴),学生认为唐虽然与拉登不可相比(一个不会伤害平民),但两者其实已颇为接近,这个环节有讨论的意义,但因为与我上阅读法的目的偏离,故舍弃不用。
【附录一】
顾观光:“鄢陵久为秦有,而安陵至战国末尚存,此则传闻异辞,当在阙疑之列矣。”(《七国地理考》)陆精康:安陵原为魏之属地,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秦相穰侯魏冉兴兵击魏,斯时鄢陵已入秦境。秦庄襄王三年(前247),魏信陵君有言:“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可见此时安陵之归属尚无变化。没有材料可以证明,此后安陵复归于魏,又成“魏的附庸小国”。
考证:其实魏冉死后,在战争中安陵又回到了魏国,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要安陵君招回在秦国管城做官的安陵人缩高,安陵君不愿。使得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之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弗致也,无忌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这段文字恰好说明了安陵时为魏国附庸国──可参考战国策魏册四。至于顾观光先生,则是把楚国的安陵当成了魏国的安陵,所以这段资料不用。安陵应该是在公元前241年的战争中被割让的,事见《史记·春申君列传》及《资治通鉴》。
【附录二】
《战国策》记录唐雎应为五次,一次是为秦国应侯所用,年代难考,不用。
【附录三】
在小说的阅读方法上,我参考了拉康的“想象界”、“象征界”、“真实界”一组三个概念。
本课为实验教材人教九年级上课文,本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用于疏通字词、诵读课文、阅读资料,程度好的班级可安排学生自习完成第一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资料】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时间表
公元前247年,赢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始皇17年,命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
始皇19年,王翦尽定取赵地,得赵王。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始皇20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秦军破燕于易水之西,得太子丹之首。
始皇22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二十四年,王翦攻楚,破楚军,楚王昌平君死,项燕自杀。
始皇25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同年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始皇26年,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于是六国皆灭,秦王并天下,时在公元前221年。
二、关于安陵(又作鄢陵)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观津人硃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君用之而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时,秦善楚,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厄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
──《史记》、《资治通鉴》
三、关于唐雎
唐雎又写作唐且(念jū),《战国策》对其人其事之记载凡四次,除课文外,其余三次编年如次:
1、齐楚攻魏,魏王遣唐雎入秦求援。(原文)秦昭王41年(公元前266年),齐、楚约而攻魏,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臣请出西说秦,可乎?”魏王遂约车而遣之。唐且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且对曰:“……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割地齐、楚,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战国策·魏策 四》
2、秦昭王50年(前257年),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志得意满居功自矜。唐雎劝诫之,信陵君谦恭受教幡然醒悟。(原文):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战国策·魏策 四》
3、秦始皇6年(前241年),唐雎说楚春申君合纵,率诸侯合力抗秦。(原文):唐且见春申君曰:“臣不避绝江河,行千余里来,窃慕大军可之义也。……今君相王乘之楚,御中国之难,所于者不成,所求者不得,臣等少也。”
──《战国策·楚策 三》
4、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复归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于饮,谓:“邯郸人谓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
──《战国策·秦策 三》
四、史书记载的有关春秋战国时代的刺客
1、专诸。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史记》
2、要离。要离乃求见庆忌,庆忌信其谋。后三月,拣练士卒,遂之吴。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因风势以矛钩其冠,顺风而刺庆忌,庆忌顾而挥之,三捽其头于水中,乃加于膝上,“嘻嘻哉!天下之勇士也!乃敢加兵刃于我。”于是庆忌死。要离遂投身于江。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3、聂政杖剑至韩,韩相韩傀方坐府上,持兵戟而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韩傀,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遂以死。
──《史记》
4、荆轲。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乃以手共搏之。……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史记》
5、曹沫。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背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还鲁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史记》
五、关于“易地”
楚怀王闻秦相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王大说而许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
──《史记》
六、关于天人感应
秦汉时期,天人感应的说法流行于世,该说法认为人世与天有感应,人间大事,一一有自然现象昭示。
比如大将去世,天上就会有将星落下,国君暴政,则会有地震山崩或者日食月食等现象发生。
【基本流程】
1、检查预习: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
2、分组阅读,男生读秦王,女生读唐且。读前先分析朗读语气。
3、由三种常见阅读方法引入批判性阅读
⑴ 怀疑与考证
先怀疑编者──怎么怀疑──不同文体不同方法,先确定文体──小说还是记叙文?──读注释1,《战国策》是史书──确定是记叙文──记叙文考证三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根据资料一一考证──得出结论──本文虚构属于小说。
4、小说是什么?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
小说是可以做梦的地方──赵本夫
小说要素,现实与梦想──找文本中的现实与梦想
5、梦想类比──倚天屠龙──“倚天”之梦
评价“倚天”之梦。
参考柳宗元的评价。
6、学习写小说的方法──移花接木──用该方法写一新的梦想。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批判、创造性阅读小议──《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手记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