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开学不久的一次小测验后,当我拿着批过的卷子走进教室时,学生们涌过来开口问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多少分?”我反问他们:“你们自己觉得能得多少分?”他们大摇其头说:“说不准,反正您会给我们评分的。”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们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可能也不知从哪儿下手进行反思和评价。对于自己是否理解了知识、是否掌握了技能和方法,自己没有必要去思考,反正会有人告诉自己考试的结果。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不特别重要,而被动等待的那个结果却很被看重。
是呀由于长期受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于等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是吗?在以往的考试评价中,只有教师参与试题的设计、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殊不知,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的过程。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种缺少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结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各类考试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明确考试的宗旨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考试的方法应做到形式多样,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对于成绩的评定与处理,可以实行等级制等等。
基于此,最近我在学生的一次语文考试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案例描述】
昨天学生刚学了《词五首》(即《望江南》《渔家傲
秋思》《江城子
密洲出猎》《武陵春》《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我准备测验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一听到要测验,同学们马上唉声叹气起来。可我马上接着说:我准备用一种新的办法:这次考试,你们每人出一套试题,然后选中一个对象(当然这个对象也可以是自己)让他考,评分可以采用等级制,怎么样?
真是新鲜,同学们欢呼雀跃,紧接着一个个窃窃私语,调皮的张世涛向周围的同学作了个鬼脸:可别把考题出的太难喽!
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我也笑了:你们可别串通好了出一些极容易的题,如果不合我意的话,我可要自己出一份考题喽!明白吗?
我给每位同学分发了一张白纸,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和周围的同学互相探讨该出些什么题;有的自个儿翻开《教与学》和《语文作业本》在参考,热闹极了。几分钟之后,大家开始埋头出题,一节课过去了,一部分同学已出好了试卷。另一部分同学虽已出好试卷却迟迟不交,显然,他们对自己出的试题还不够满意,几位同学明确表示要回家再整理整理,坚持要出一份自己满意的、同时又适合被考者的、颇具质量的试题。
见他们一副兴犹未尽的样子,我答应他们可以第二天交,但是外加一个小小的条件,那就是要求他们写一写自己在出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第二天,大家将自己的试题集中到我这儿。面对着眼前的一份份试题,我真是感慨万千。很多同学不但出了非常丰富的试题还洋洋洒洒的写了好些体会。
第二节语文课,我按同学们的意思将他们出好的试卷发给各自选好的对象考试,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笔头触在纸上的“沙沙”声,很显然,大家对同学出的试卷很珍视。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要求同学对所考的试卷作一下书面评价或者是写一写自己的考试心得什么的。然后将试卷交给出卷的同学批改评价。
第三天,所有的试卷都收上来了,结果真让我大吃一惊!优的同学占了大部分!连平时考试基本没有及格过的吴文员,整张试卷竟然只错三道题,实实在在得了个“良”。这可是他从来没有考过的好成绩呀。当我把张写着“良”字的试卷交给他时,他像拿着个宝贝似的看了又看,高兴得不知什么似的。
【分析与反思】
以往的考试,基本上是教师将已经设计好的一份试卷交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写完毕之后,又由教师自各儿逐一进行批改,然后给他们一个分数。也不管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而是用同一把尺子(即同一份试卷)来衡量这些有差异的活体,显然是多么的违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另外,整个阅卷过程只有教师一人参与,可想而知,这就意味着多么巨大的工作量。我们的教师个个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暂且撇开这种牺牲精神不说。试问,在分析试卷的时候,又有多少学生在洗耳恭听。所以,这种一厢情愿的劳苦劳累是否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任何一种独角戏无论它如何精彩,那都未免显得单调。给学生一个舞台,他将还你一份精彩。这次的语文考试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且听他们如何说──
一、学有余力者
陈海蒙:五首词,那就出20道题吧!可该出些什么题目呢?我一边回忆着老师讲授这些词的时候所提的要求以及以前给我们出的题,一边与邻座的周伟凯探讨,周伟凯说自己要出一些文学常识之类的东西,然后是默写──
这也太简单了吧!我心理嘀咕着。我煞费苦心的想来想去,终于提笔写了第一题:填空,共五小题,其中有课内的知识,也有课外的知识,我最得意的是我耍了一个小聪明,出了一道课外知识题,即“词是哪个朝代已经产生的?”这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没讲过,我是从一本课外书上看到过的。
第二大题是“美句鉴赏”──
放学了,我回家又忙了一个来小时,又写又改,后面还编了两道大题,当作附加题──
我想把这张试卷给谁考呢?哦,对了,给温晓文,他平时语文成绩优秀,每次考试总略胜我一筹,我要把他当做我的竞争对手──
温
晓文:当陈海蒙将她出的试卷放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的对自己说:“加油啊!小伙子。”我知道我面临着一次挑战。班上语文成绩跟我相当的要数陈海蒙她了,每次考试,我知道她总在暗中与我较劲,我决不能输给她。我聚精会神的完成着陈海蒙交给我的任务。先做基础题,再写那些较难的题目。陈海蒙居然还出了一些课外的知识,看来她真的想难一下我。不过,咱也不怕,这不,我还不是给做出来了吗?当我把完成的试卷交给海蒙改的时候,她吃了一惊,居然全对的,后来,她在我的试卷上写上一个“A”。我很庆幸有这么一个竞争对手,她让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另外,我还希望老师将这种考试制度持续下去。这样的考试,我喜欢!
真可谓棋逢对手,这样的评价制度促使学有余力者更上了一层楼!
二、中等水平者
陈东东:刚听到老师布置这个任务,我一时没了底,我可从来没有出过试卷呀,经过一翻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出一些基本知识,主要是以课内知识为主,,只要是认真记了课后的注释,能背诵默写,并且抓住一些难写的字。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至于个别课外题目,则考课外的积累情况,以及以前有没有“温故而知新”。我想把这张试卷给胡俊士考,他平时记过的东西容易忘,通过考试,应该能让他了解自己,认识今后该怎样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此来提高他的语文成绩。另外,这张试卷难度居中,如果给晓文考,那太简单,给吴文员考,又太难,为了使这张试卷发挥它应有的价值,看来非他胡俊士莫属。
胡俊士:首先感谢我的同桌陈东东,他特地为我定身量做了这么一套试题。别看他平时跟我吵吵闹闹的,其实是刀子口豆腐心。就因为这,我也该认真对待它。我尽我所能的完成这一份试卷,但有些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即便我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还是想不起来。看这试卷上东东给我打的那几个红叉叉,我羞愧万分,同时它也时刻在提醒着我:“温故而知新”是永恒的真理。这真是一段难忘而又值得回忆的经历。“吃一堑,长一智。”
在这次考试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的闪光点是何等的弥足珍贵!
三、后进生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在哪一方面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因此,学校里并不存在“差生”,只是这类学生在某一时段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所以,发现这些“后进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建立自信尤为重要。
潘齐聪:我采用了试卷常用的两类题型即“基础积累”和“阅读探究”,基础积累主要是一些常识,如:词的别称是什么?等等。阅读探究我主要是选了两首风格大致相同的词要求进行比较赏析。我认为我出的试题比较简单,我想给吴文员考,因为,在班级里,我们的语文成绩相当,这张试卷对我来说,并不难,我想对他来讲,肯定也不成问题。
吴文员:我拿到潘齐聪出的试卷,先做第一题,填空。咦!今天的题目跟平时的怎么都不一样,我发现我也能比较顺利的做下来,我越做越有味道,我一口气把他做好了,下课的铃声响了。这节课可真短。我把写好的试卷交给潘齐聪,他在我的试卷上写了个大大的“良字,整张试卷只有两个错,原来我也可以如此优秀!
综观这次考试,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平,一切缘于“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由此可见,在考试中为学生搭建一个评价的舞台,你将收获一分意想不到的精彩。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给你一个舞台 还我一份精彩──次非同寻常的考试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