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六中学 张国生 一、导入,布置预习
师:(打开课件,背景音乐:一首凄凉的埙独奏曲)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
生:孔乙己。
师:为什么?
生:今天学习这一课,肯定是说这一课好了。
师:猜的啊。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叫孙伏园,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先预习,预习任务: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生读,预习)
师:(约半节课后)第二项预习任务,填写一份“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孔乙己失踪了,他的户口所在地──鲁镇派出所总要调查一下的。(分发)填写对了,说明你预习充分了。明天上课之前完成。
生:老师,“档案”有些项目课文里没有怎么办?──例如籍贯。
师:就是,没有怎么办?我正想问你们。
生:写“不详”……不清……不知道。
师:对呀。
生:照片怎么办?
师:大家说怎么办?
生:写“无”……画一个。
师:对,你觉得孔乙己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先核对“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填写情况。姓名?
生:孔乙己……不对,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名……写“不详”……
师:“不详”准确吗?孔乙己姓──
生:孔……姓名孔××。
师:对喽。性别?
生:男。
师:年龄?
生:不详
师:现住?
生:鲁镇,具体地点不详。
师:外貌特征──身材?
生:很高大。
师:面容?
生: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师:衣着?
生: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语言特征?
生: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师:性格行为特征?
生:好喝懒做……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 善良。
师:哎?你怎么跟我的一字不差?
生:我从网上查到你的教案。
师:哇,你真聪明!职业及工作单位?
生:自由职业者……无业游民……三只手……
师:“自由职业者”肯定不行──现在的自由职业者一般都是属于中产阶级,收入很高的。“无业游民”也不准确,人家是有业的,什么业?
生:抄书。
师:但也不是总有书抄。
生:“有时”替人钞书。
师:所以我写的是“无固定职业, 有时替人钞书”──是不是这样更准确?
生:是。
师:最后露面时情况──地点?
生:咸亨酒店。
师:时间?
生: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师:事由?
生:喝酒。
师:衣着及外貌特征?
生: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师:见证人?
生: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师:推测下落?
生:死了……可能死了……大约的确死了。
师:鲁迅说的是“大约的确死了”──这不矛盾吗?
生:是啊。
师:究竟怎么回事,得学完了再说──现在先把它作为疑问记住。
有画“照片”的吗?
生:我画了。
师:哇,画得很好啊!你画出了两个特点: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脸上夹些伤痕。让同学们看看。
(拿着巡回展示,同学们赞赏、惊异)
生:老师,安慧也画得很像。
师:我看看……是很像,还画出了喝酒的姿势。也让同学们看看……(巡回展示)你们两个都很有美术才能啊,多才多艺!
三、阅读前三自然段
(朗读前三段课文,正音:涨、倘、侍、羼等。)
师:这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那两种人?
生:一种是“短衣帮”,另一种是“穿长衫的”。
师:这两种人喝酒有什么不同?
生:“短衣帮”是“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者喝”。“穿长衫的”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师:记住关键词: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对比鲜明啊!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
师: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踱”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
生:慢慢地走动。
师:你能不能给我踱一踱。
生:(踱)。
(大家笑)
师:差不多,“踱”得不错。为什么用“踱进”,而不用“走进”“迈进”?……想一想,“踱”的,是什么人?
生:富人。
师:我发现我走路很快,上班下班,来去匆匆,要超好多人。为什么?
生:忙。
师:是啊,我是一分钟都不想耽误的。还有,咱们邢台人走路慢……
生:广东人走路快。
师:尤其是深圳人,更快的是香港人、日本人。他们为什么快?
生:忙啊……忙着挣钱。
师:是啊。那么,这里“踱”的是什么人?
生:闲人……悠闲自在的人……养尊处优的人……无所事事的人。
师:对喽,一个“踱”字,就显示作者的艺术功力哟──给“踱”加上着重号。
……
现在咱们归纳一下: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
生:交代了环境,交待了人物……还有地点。
师:我的答案是:先交待环境、喝酒的两种人物,次交代职务的无聊,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孔乙己。这样写,布局精巧,行文自然,衔接紧密啊,比一开始就交待“孔乙己是什么什么”要高明多了。
好了,这节课就学这么多,下面每人发一张练习,自己完成其余各段的阅读(发练习)。明天上课之前要完成,谁完不成,我要给他弄点难看……注意表述要完备、准确。
(生作练习。)
(师巡回指导,直到下课。)
四、阅读4~8自然段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读课文;正音:涨、绽等。)
师:“孔乙己是站者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什么?
生: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者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
师: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
生:好喝懒做……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
师: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所以非穿不可。他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生:和穿长衫一样,是卖弄学问……炫耀读书人的身份……说明他的迂腐。
生:老师,什么叫“迂腐”?
师:“迂腐”就是思想守旧,言行不合时宜。孔乙己所处的时代,正值清末民初,那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一个社会转型期,但孔乙己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那个时代早不兴说文言文了,他却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这不是迂腐吗?如果你说话写文章也总是之乎者也,半文半白的,也是迂腐。当然,偶尔用一两句,用得恰切,则是一种典雅风格。
孔乙己一到店,酒客们怎样对待他?
生: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师: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咱们把“叫道”改成“说”行不行?
生:不行。“叫”声音大。
师:那么,读这句该怎么“叫”……老师读读,你看行不行──(小声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不行,这是关心语气。
师:第二种:(训斥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不行,像警察训罪犯。
师:第三种:(张扬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行了。
师:“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该怎样读?注意,是“嚷”,而且是“高声嚷”。你高声嚷一嚷……
“窃书不能算偷”读得不行──重音应在哪个字上?
生:在“窃”上。
师:“窃”与“偷”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但又有点区别──
生:“窃”有文言色彩。
师:孔乙己就是利用这点区别将自己与“偷”相区别──自命清高。但这种争辩显得十分荒谬可笑,有点自欺欺人。下面重读这一段……
(下面还是边指导朗读边研讨,研讨内容和答案如下:)
1、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屑:值得。
颓唐不安:精神萎靡,十分难堪。
2、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他的确识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还有人请他抄书,这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 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而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科场失意,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痛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要点:触到科场失意之痛。
3、酒客们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是什么目的?
这是明知故问,目的是挖苦他,嘲弄他,刺激他的心病,拿他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借此勾画这些人的麻木不仁和穷极无聊。
4、“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有什么表达效果?
⑴ 说明孔乙己是酒客们取乐的对象;
⑵ 酒客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上,作者借此表现他们的麻木不仁和穷极无聊。
5、“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
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
(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6、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
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7、“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8、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
答案:衬托孔乙己的悲剧;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9、教师评: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五、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
师:(指名)你读读这一段。
生: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 “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
师:停──“哦”读几声?
生:二声……四声。
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是二声,一是四声。读几声,关系到内容的理解和掌柜的态度。读二声,表示什么?
生:好奇……询问。
师:对。读四声呢?
生:表示不关心……冷漠。
师:那么究竟该读几声?
生:该读四声,因为掌柜的态度是冷漠……该读二声,从后文看,掌柜的追问“后来怎么样”“打折了怎样呢”,可见他是好奇的,想知道究竟。……也不是太好奇,因为后来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师:老师归结一下,你想表示冷漠,就读四声;想表示好奇,就读四声。但我觉得这里还是读四声,但应是一种低程度的好奇,是介乎冷漠与好奇之间的好奇,毕竟后文写“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
生: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师:这句重音在哪里?
生:发昏……丁举人……他。
师:对,表示别人家的东西还可偷,“他”家,是不能偷的,因为丁举人权势赫赫,凶恶残酷。偷他家,是“发昏”。
……
师:这一段特别适合分角色朗读,甚至适合表演。这样,我找一个同学和我配合表演一下──我当掌柜,谁当酒客?
(笑。)
生:张思远……林琳……(笑,气氛热烈)
师:(装作打算盘,模拟算盘声)噼里啪啦……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生:“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师:不行,你得“嗞儿……”──装作喝一口酒,再喷一扣酒气,然后再说话。
(笑。)
生:(嗞儿……装作喝一口酒)“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笑声此起彼伏。略。)
师:学这一段还要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道题可能有三种答案:①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②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③揭露世人的冷漠。你认为哪个正确?
(生讨论,略。)
师:我认为,是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极度的不平等,这就是封建社会!相比之下,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就进步多了。资产阶级提出一个口号──
生: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师:谁提的?
生:伏尔泰。
师:在哪儿学的?
生: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的演说》。
师:所以说,《孔乙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板书“檄文”)“檄文”是什么意思?
生:声讨的文书。
师:对,声讨封建主义。
六、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
边指导朗读,边研讨。研讨下列问题:
1、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
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揭露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
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 而用“排”?
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
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
7、“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
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的人,掌柜只有在结帐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后来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没人关心他的命运,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象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 “大约” 、“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七、归纳总结
归纳、记忆本课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略。其中对内容的归纳是:
1、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
答案:……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2、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答案:烘托和加强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也使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加深刻。
3、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答案:正面描写:孔乙己外貌和绰号的来历;孔乙己语言、表情和动作描写等。侧面描写: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
4、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5、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是: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心地善良。
6、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7、作者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与用第三人称来写与什么不同效果?(练习二、2)答案: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切。讲述孔乙己教“我”写字,而“我”爱搭不理,让人体会到,连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我” 的职务还侧面表现掌柜的势利──对长衫主顾,唯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
八、探究学习
探究下列问题:
1、什么原因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
答案:有多种看法: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是冷漠的社会摧残了他;是自身性格缺陷的悲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下面是张老师对以上各种观点的综述:
⑴ 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过去一般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这有一定的道理──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读书人的“正路”就是“读书做官”。这样,考上的,往往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往往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
但对此也有不同观点──实际上科举制度并没有使考中者都成为丁举人,也没有使落第者都成为孔乙己,相反,它造就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文天祥等国家栋梁和文化大师。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起码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坏。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举所体现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则惊叹和折服。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美国汉学家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相比之下,与其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不如说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
⑵ 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等级森严,是不平等。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就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他对孔乙己就可以那么毒辣凶狠,而且理直气壮和冠冕堂皇。孔乙己作为无权无势又无能的百姓,只能遭受这种欺压,最后悲惨地死去。
⑶ 是冷漠的社会摧残了他──封建制度、等级制度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冷漠、不辩是非。对于成为统治者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地位低下的孔乙己,却认为他无能,百般奚落、耍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此说不足:冷漠世情可以摧残孔乙己,但还不至于夺其性命。
⑷ 是自身性格缺陷的悲剧──性格决定命运。就凭孔乙己那好喝懒做的性格习惯,不但不可能取得什么功名,甚至不可能安身立命。
孔乙己生活的晚清时代,现代文明已经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大清帝国已经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陷入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奋起要求变革。但孔乙己仍然穿着那又脏又破的长衫,使用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固守僵化陈腐的观念,近乎疯狂地痴迷“高人一等”的“读书人”的身份,见缝插针地卖弄实际上是知识垃圾的“学问” ,这样,他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和旧制度的殉葬品。
2、作者写《孔乙己》的目的(本文主题)是:抨击冷漠的世情(鲁迅: 将“世人对于苦人的冷淡…… ”) 声讨封建制度
3、说话或写作练习:说说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可以这样开头: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
4、网络大课堂: 在人教网/中学语文学生论坛/孔乙己专帖(张老师发帖)发表见解。
九、课外活动
将《孔乙己》改编成小话剧剧本,设计好服装、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后排练演出。此题由特长生完成。(这一部分看学生兴趣和素质而定。)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孔乙己》教学实录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