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台湾当代作家王鼎均的一篇散文《那树》(板书课文题目)。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集体朗读一遍。

生齐读:“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请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散文。其他同学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请你概述一下那树的故事。

2、以“那是一棵

的大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生1有感情地朗读第1~8段;

生2有感情地朗读第9~11段;

师:这两位同学朗读得不仅吐字清、声音亮,而且饱含深情,读得真好!大家请看小黑板,思考这两个问题。

生3:这篇散文描写了一棵从久远的年代以来就一直默默的庇护着人类的大树,在人类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惨遭砍伐的故事。

师:是啊。散文描写的是一棵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砍伐的故事。那么那树又有着怎样的品质呢?

生4:那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它给人类带来浓荫,驱走烦躁,把生命之绿铺满大地。即使在高楼大厦、交通拥挤的今天也默默地贡献着。

生5:那是一棵坚固顽强的树。你看,“有一次台风吹了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

师:这真是一棵生命力顽强的树,似乎有着灵性。难怪总有人在树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呢!

生6:那是一棵能预知未来、富有爱心的树。他在预知自己将被砍伐时,先告知体内的蚂蚁,让他们尽快搬走。

生7:我觉得那是一棵非常可怜的树。他为人类默默奉献了那么多,到头来却惨遭杀戮。

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过渡语)大树的命运真是很惨,那么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品读这篇散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在书上勾画相关语句。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生8:“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师:你能说说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呢?

众生齐答:“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

师: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呢?

众生答:都是数词,并且重叠使用,写出人类发展之快。

师:除了数量词,还有……?

生齐答:还有动词“铺”“架”“挨”。

师:请选择一个赏析一下。

生9:“挨”用的好。写出公寓楼房整齐而紧密地特点。整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写出人类文明发展排山倒海般地不断破坏着自然环境,富有气势。

师:那么,大树的生长速度怎样呢?

生齐答:缓慢。

师:哪一句可体现?

生在书中迅速寻找,答道:“……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学生整齐地朗读句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在书上勾画相关语句。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生10:“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课生满虬须得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师:在这里作者把树当作什么来写?

学生齐答:人。

师:从哪些词语可看出?

学生齐答:“踝骨”、“骨粉”、“呻吟”、“大头颅”、“动脉静脉”

师:对砍伐那树的人作者称之为?

生齐答:“刽子手。”

师:从这些词语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1:作者对那树悲惨的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对砍伐那树的人感到愤恨和悲哀。你看“咬”“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等词语描写的多么惨不忍睹啊!

师:是啊,大树为人类奉献了这么多,却惨遭砍伐,真是值得我们同情。我们这颗大树是有灵性的,它预知到自己的结局,先告知了体内的蚂蚁。请你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扮演蚂蚁和大树两个角色,把离别的场景表演出来。数分钟后两学生上台模仿。)

两学生扮演大树和蚂蚁,演绎悲壮的离别场景:

(一天夜里,大树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他仍想着白天发生的事,预感不详的事即将发生,于是连连叹气。这时一群蚂蚁走了过来。)

蚂蚁:“大树哥哥,你有什么不舒服吗,还是有什么烦心事啊?需要我们兄弟帮忙吗?”

大树:“唉,要是你们能帮我就好了。不过没关系,我活了这么多年了,也该退休了。”(脸上流露出留念的神情。)

蚂蚁:“到底怎么回事啊?”

大树:“就在今天白天,一个好像醉得不轻的人骑车飞速向我驶来。还好我命大,没有什么损失,可这个人却不幸死了。”

蚂蚁:“那是他活该,谁让他酒后驾车呢?”

大树:“我刚开始也这么认为,不过后来,又来了一大群人,指指点点,看样子,好像要把责任全推在我身上。看来我很快就要和你们说再见了。”

蚂蚁:“这对你太不公平了,人类真是太虚伪了。如果真是那样,我们全体蚂蚁臣民和他们拼了。”

大树:“千万别冲动,也算我运气差,碰上这么个倒霉鬼。各位蚂蚁兄弟,你们还是赶快搬家吧,免得伤害到你们。”

蚂蚁:“大树哥哥,您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怎能忘恩负义呢!我们愿与您同生共死!(情绪激动)”

大树:“不必了。这其实是早晚的事。我要绿着生,绿着死!你们搬走吧。”

蚂蚁:“人类真是太自私了。为了自身的发展,丝毫不顾其他生物的感受。噪声、垃圾、污水、烟雾……快让我们窒息了。我们有多少子民毁灭在他们手里啊!这些自诩地球主宰的人类迟早要毁掉这个生态、这个地球。不行,我们一定要替你讨回公道!”

大树:“谢谢你们!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已经和这里融为一体了,我将把我的躯体奉献给这片土地。”

全体蚂蚁,在大树的四周黑黑地围了一圈又一圈,伤心的祭奠着大树。

不久,一群人带着工具走来,他们将电锯刺入大树的身体,大树痛苦的倒下了。

所有的蚂蚁流下伤心的眼泪,异口同声唱起悲壮的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学生在笑声中,思考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三、体验反思

师:刚才两位同学为我们精彩演绎了一幕悲壮的离别之景。那么现在再给你一次机会,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理那树?

生12:我将把这棵树移走,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我们把它搬到森林里,让它回归自然,继续为人类作贡献。

生13:我将把这颗树的根和躯干放到历史博物馆里,供人们参观、纪念。

生14:我将在大树周围种些花草,把大树围起来,设置一些标志牌,把这里改造成公园,供人们休息、散步。并且改变交通路线,保护这颗大树。

生15:我觉得移栽和改造等费用太大,树的发展已明显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必要时可以做点牺牲。

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师:这位同学真有经济头脑。看来,人类的发展确实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怎样使二者和谐统一,达到双赢呢?这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希望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启迪。带着这些感悟,完成今天的作业:

1、课外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2、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附】

巨木之死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那树》课堂实录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